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定稿)
主備人:王金濤 備課組成員:楊志學 董彥楠 田春梅
一、教學目標
1、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
3、培養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詩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詞人悲苦心情。
難點: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三、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他是一把倚天巨劍,被愛國的烈焰灼燒, 他是一支如椽巨筆,把歷史的詞章抒寫,他完美地將文韜與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無數文人墨客與將士仰望。他是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壯的一代詞宗!這個人就是南宋豪放詞人辛棄疾。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辛棄疾,欣賞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來感受他文武雙全的人格魅力。
二、誦讀
1、老師范讀:讀音,節奏
2、同學們大聲的朗讀,讀音、句子的停頓、語氣和情感。
三、寫作背景。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由于他是仕金官員的后代又參加過農民起義,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派,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所以,辛棄疾南渡歸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這種境遇下,辛棄疾心頭的報國熱火燃燒得他難以忍受。當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那我們知道了這樣的寫作背景以后我們再讀文章時就應該注意情感的表達,應該是一種悲憤情感。
那么,我們帶著這樣的感覺把這首詩歌再讀一遍。
四、上片賞析
問題1: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是如何抒發情感的?
明確:借景抒情
問題2、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
明確: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
問題3、此情此景,作者有著什么樣的行為?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學生討論完成) 明確: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
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可以分成四個層次:
第一層:“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第二層:“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第三層:“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第四層: 這種被壓抑的愛國熱情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說:“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最后我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重新讀一遍課文。
希望能夠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讀出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讀出詞人壯志難酬的痛苦。
五、下片賞析:
1、三個典故:
2、小組合作:閱讀課文注釋,進行討論。
詩人借助典故,表達了個人哪些方面的情感?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關于晉朝張翰典故,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不必說他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他想回到故鄉,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恥于歸隱,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也是用了一個典故。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都有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和他一樣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說: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表明了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全詞通過寫景和聯想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一祖國的抱負和愿望無法實現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郁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
六、課堂小結。玩味著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遺憾的是辛棄疾至死也沒有收復這祖國的大好河山。不過,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陰”,心中的郁結在他的慷慨悲歌中最終成為了南宋詞壇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我們仰慕他的詩詞,更應該學習他立志報國的豪情,也許悲劇式的英雄才能給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財富吧
七、作業設計、
1、熟讀背誦本首詞。
2、課后練習,這首詞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請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八、板書設計:
借景抒情 景色:長江、秋水 遠山、落日、 斷鴻、游子
動作:看、拍 會、登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解題,介紹作者,了解背景
1、解題:
永遇樂:詞牌;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懷古:詞的內容。
2、朗讀課文、正音正句。
學生自由朗讀
(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下這首詞,注意:
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懷。﹙學生朗讀全詞,教師巡視指導﹚)
點名學生朗讀。
(這是一首豪放詞,應該讀得慷慨激昂一些。結合時代背景,本詞又充滿了悲壯、悲憤。)
學生齊讀
三、研習課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紹用典的概念和特點。用典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借古人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沒學過的會有注釋。)
2、理解用典的意圖。(表達作者的情感))
(一)研習上闋:
1、師讀上片,指名同學用自己的話說說上闋四句話的意思。然后提問:
詩人登亭遠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 舞榭歌臺;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2、上片寫了孫權和劉裕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孫權、劉裕。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吳國的首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辛棄疾懷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孫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從孫權到辛棄疾已有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余韻已蕩然無存。江山本應代有英雄出,但是現在卻沒有孫權這樣的英雄了。
“斜陽草樹……曾住”劉裕生于尋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一句“想當年”,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軍隊,馳騁中原,何等豪邁氣概。作者借此隱約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心情。
共同點———他們都是能夠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績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現作者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并說說作者對他們充滿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樣的情懷?
明確:“覓”、“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向往。
釋詞:風流。
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屈辱求和。
4、兩位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樣呢?請同學們想想用這二個人的典故,還蘊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萬中原百姓“遺民淚落胡塵里,遙望南師又一年”的痛苦現實于不顧,依舊飲酒作樂,天天歌舞,夜夜笙歌:當時一個叫林升的詩人寫了一首《題臨安邸》諷刺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經國破家亡了,他們竟不思復國還鄉,仍沉迷于聲色犬馬,醉心于燈紅酒綠,早已忘記了國恨家仇,哪里能與建功立業的孫權、劉裕相比!———諷刺宋室昏聵。
5、上片小結: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跡,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昏庸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愛國情懷。
6、同學可能會忘記還有一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語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確:出自劉禹錫的《烏衣巷》
作用:當時的英雄的住處,現在是平常的街道,寫出了蕭條凄涼,諷刺南宋當局的無能。
8.學生齊讀上片(指導背誦,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習下闋:
1、學生自讀下闋,找出詞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學交流、討論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劉義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①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這個典故。
釋詞:北顧:回頭北望(追兵)。
②為什么會想到劉義隆這個典故?
——以史為鑒,告誡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思想。
3、分析研討用佛貍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①寫的是什么?
釋詞:可堪:那堪、怎堪。
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猶記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而“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
“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②看到佛貍祠的一幕景象,作者當時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經不記得當年的恥辱了,就連四十三年前的悲慘景象也已經忘卻了。百姓們不知道當年的歷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國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老百姓就可能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正是:嘆朝廷無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朝廷無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熱血卻又連遭貶謫,此時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誰?
廉頗。
師補充典故: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一飯三遺矢)。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確:以廉頗自比,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2)、有人說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說說你的理解。
明確:詞人以廉頗自比,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沒人來問,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他是一位愛國者,但是,報國無門;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卻無用武之地!同學們能夠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憤嗎?
他的悲憤其實是那個時代的悲憤,前有精忠報國之岳飛被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恥,猶未雪”的千古遺恨,后有愛國詞人陸游臨終還留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言,可嘆我們這位愛國詞人辛棄疾在寫作本詞的兩年后,臨終前連呼兩聲“殺賊”才含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志,抒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憤!
5、下片小結:下片用劉義隆、佛貍祠、廉頗的典故,繼續寫自己報效祖國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憤情感。
6、齊讀下闋,嘗試背誦(抓住“元、四、可、憑”四字背誦。)
(三)、總結全詞
這首詞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對孫權、劉裕的贊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慨嘆英雄難覓;對劉義隆的諷刺,就是對韓佗胄草率冒進的警告;對佛貍祠下的感嘆,就是對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最后以廉頗自比,則是一個報國無門者、一個大英雄泣血的內心獨白!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更是一首傷今之作!
板書:借古諷今、 懷古傷今
(四)、朗讀全詞,完成背誦。
四、布置作業
1、默寫《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2、結合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進一步感受豪放派詞風。
附:板書設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南宋 辛棄疾
孫權、劉裕——向往、期望、譏刺
借古抒懷 劉義隆——告誡、主張
用典言志 佛貍祠——悲哀、憂慮、不滿 愛國情懷
廉頗——壯志、難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