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顯微鏡和望遠鏡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及成像特點。
2.了解視角,知道視角在望遠鏡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2.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學會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樂于觀察、實驗。
2.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重點: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及成像特點。
難點:顯微鏡和望遠鏡的成像原理。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如圖所示的是科學工作者觀測到的人體血細胞和月球表面環形山的圖樣,你認為他們是選擇了哪些工具進行觀測的?
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eq \a\vs4\al(知識板塊一 顯微鏡)
自主閱讀教材P103的內容,獨立思考并完成:
1.如圖是一架生物實驗室常用的顯微鏡,圖中①所指示的部件叫做目鏡,②所指示的部件叫做物鏡。照亮載物臺上物體的光先經過②成倒立、放大的像,再經過①成正立、放大的像,進入人眼。如果這兩個部件上分別標有“5×”和“10×”的字樣,則使用時能使被觀察物體放大50倍。
2.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物鏡對物體所成的像是一個放大的實(選填“虛”或“實”)像,道理就和投影儀(選填“照相機”或“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放大鏡,再次對這個像成放大的虛(選填“實”或“虛”)像。
eq \a\vs4\al(知識板塊二 望遠鏡)
自主閱讀教材P103~104的內容,獨立思考并完成:
3.讓我們觀察下面望遠鏡的成像原理圖,認識望遠鏡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我們發現:
(1)望遠鏡的兩組鏡片是凸透鏡。
(2)望遠鏡望遠處的物體時,物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4.同一人站在固定位置,觀察遠近不同的同一物體(如圖所示),則A、B、C三處,哪一處的物體對應視角大?A處。說明:物體離眼睛越近,視角越大。
eq \a\vs4\al(知識板塊三 探索宇宙)
自主閱讀教材P104~105的內容,獨立思考并完成:
5.我們的宇宙擁有上千億個星系。
6.太陽系是銀河系中幾千億顆恒星中的一員。
7.太陽周圍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
8.下列關于宇宙的認識錯誤的是( A )
A.太陽是宇宙的中心
B.宇宙是無邊的、膨脹的
C.地球是太陽系中的行星之一
D.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層次的星系構成的
對學:分享獨學1~8題:(1)對子之間檢查獨學成果,用紅筆互相給出評定等級。(2)對子之間針對獨學的內容相互解疑,并標注出對子之間不能解疑的內容。
群學:小組研討:(1)小組長先統計本組經對學后仍然存在的疑難問題,并解疑。(2)針對將要展示的方案內容進行小組內的交流討論,共同解決組內疑難。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 自制水滴顯微鏡并觀察它的作用。
①如圖1所示,用小水滴作為物鏡,通過小水滴可以看見位于水滴下方的白紙上箭頭的倒立的像。
②再用一只凸透鏡作為目鏡觀看水滴,如圖2所示,緩慢調節透鏡與水滴的距離,就會看見箭頭被放大的像。
③利用自制的水滴顯微鏡觀察細鹽粉、頭發絲、昆蟲翅膀等。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見學生用書。
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