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生活中的透鏡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照相機的結構及其成像特點。
2.了解投影儀的結構及其成像特點。
3.了解放大鏡的結構及其成像特點。
4.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手制作照相機模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2.凸透鏡成像時,簡單比較物到透鏡的距離與像到透鏡的距離。
3.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像的幾種情況的主要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模擬照相機的制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愉悅。
2.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3.初步建立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重點:凸透鏡成像的幾種情況的主要特征,物距與像距的大小比較。
難點:生活中的幾種凸透鏡成像特征。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很早以前,人們為了把自己的相貌留下來,只能請肖像畫家來給自己畫像。15世紀以后,歐洲畫家為了迅速地把景物畫下來,
制作了針孔繪圖暗箱。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暗箱的毛玻璃屏上映出實像,然后在毛玻璃屏上貼上半透明的紙在上面描繪。到了19世紀,繪圖暗箱已經改成了用凸透鏡或透鏡組作為鏡頭的暗箱,1839年,巴黎著名的肖像畫家路易斯·達蓋爾,在繪圖暗箱的基礎上經過改進,制成了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機。
說說照相機的發明經歷了哪些主要過程。
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eq \a\vs4\al(知識板塊一 照相機)
自主閱讀教材P94~95的內容,獨立思考并完成:
1.仔細觀察圖中的照相機。
思考:
(1)照相機的原理: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照相機的膠卷相當于光屏。
(2)成像特點:照相機工作時,被拍攝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較遠,膠片到凸透鏡的距離較近,在膠片上得到的是倒立、縮小的像。
eq \a\vs4\al(知識板塊二 投影儀)
自主閱讀教材P95的內容,獨立思考并完成:
2.如圖所示是一臺投影儀的示意圖,其中,A是平面鏡,作用是改變光路,B是凸透鏡,作用是成像,屏幕上呈現的是一個放大的實像。
eq \a\vs4\al(知識板塊三 放大鏡、實像和虛像)
自主閱讀教材P95~96的內容,獨立思考并完成:
3.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個水滴放大鏡,用它來觀察報紙上的字,我們得到了成像的特征是正立、放大。
結論:放大鏡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物體經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像。
4.實像是由通過鏡頭的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選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體和像位于鏡頭的異側(選填“同側”或“異側”)。
5.虛像是由通過鏡頭的折射光線或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形成的,不能(選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體和像位于鏡頭的同側(選填“同側”或“異側”)。
對學:分享獨學1~5題:(1)對子之間檢查獨學成果,用紅筆互相給出評定等級。(2)對子之間針對獨學的內容相互解疑,并標注出對子之間不能解疑的內容。
群學:小組研討:(1)小組長先統計本組經對學后仍然存在的疑難問題,并解疑。(2)針對將要展示的方案內容進行小組內的交流討論,共同解決組內疑難。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一 如圖所示將大紙筒的一端嵌上一個焦距為5~10 cm的凸透鏡,另一個紙筒的一端蒙上一層半透明紙,把兩個紙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模型照相機。拿起你做的照相機,對著明亮的室外,拉動紙筒,改變透鏡和半透明紙的距離,你會看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像。
,方案一圖) ,方案二圖)
方案二 如圖所示,在球形燒瓶中盛滿水,將手緊靠其背后,在其前面你將看到手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變大。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見學生用書。
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