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課算是一節好課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聽過很多課。
大學剛畢業,自己成為了老師,聽師傅的課最多,開始時特別關注教科書上的一頁紙怎樣才能講45分鐘。每學期還能聽上2-3節市、區級研究課,那時特別關注老師的語言表達,以及每一部分內容是怎樣引入的,老師是怎樣提問的,等等。
后來,做主管教學的副校長,聽過不同時期老師的課:新老師、成熟期老師、特級教師等;聽過不同學科老師的課:化學、語文、數學、體育、音樂、心理等學科;聽過不同年級老師的課:初一到高三。那時,我開始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老師是怎樣回應課堂上學生的不同表現的。我每年梳理聽課情況,找到優點和不足,然后在教研組活動、學校教學研討、暑期教師培訓上與老師們研討交流。
再后來,我成為了教研員,又做了進修學校的校長,聽課成為了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聽多了,我常想的問題是:
什么課算是一節好課?都說“教無定法”,那一節好課是不是就沒有了標準呢?我不這樣認為。
好課是有標準的。
好課的標準是超越學科、超越今天的,是幫助學生面向未來的課。
從學習內容來看,一節好課,應該是基于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課。從學習結果來看,一節好課,學生除了收獲學科知識和技能,更要在學科思想方法上、遷移所學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進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在“學會”和“會學”上有所進步。
從學習過程來看,一節好課,如果是教師講授,基本要求是內容清晰、有條理,表達邏輯嚴密,情感積極投入,能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但是,更好的是學生要獨立或者合作完成具體的任務,學生是主動學習者,有分析預測、設計方案、動手實踐、評價、質疑、表達觀點等行為,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并可以進一步發展高階思維能力。
從學習感受來看,一節好課,是學生聽了還想聽、不愿意下課的課。學生往往經歷了困難,解決了問題,完成了任務,成功的喜悅才會更強烈。
所以,好課的重要標準是看學生的收獲,收獲了什么、收獲了多少、有多少學生有收獲。學習真正發生了,學生有實際獲得的課,就是好課。
好課的標準是動態發展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科教育的目標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到三維目標,再發展到學科核心素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好課的標準也就隨之變化了。
曾經,很多老師認為講清楚、有邏輯就是好課,卻忽視了學生有沒有學會、是否理解了、是否會應用等問題。在那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記住了就可以。
而現在,能舉一反三都無法適應社會和時代的要求了。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每個學科都要有貢獻。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獨特貢獻,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好課要以學科知識為載體,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
今天,
好課就是有利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課。
那么,教師怎樣才能保證自己的課一直是好課呢?
一是教師要永遠關注學生是否學會了,而不是自己有沒有教到。讓學生與情境(任務、真實問題)持續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建構新知識、新認識、創生新意義的過程。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習具有綜合性、群體性特征,學生的理解和應用是交叉進行的,在理解中應用,才能在應用中理解、建構新的認識,形成新的思路。因此,重要的是學生要有經歷和體悟,沒有任何人能夠替代他們。
二是教師要不斷學習,在實踐和反思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學會專業化的學習設計,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邊思考邊討論,邊實踐邊解決,以此幫助學生“學會”。教師要把學生的成功放在更長的時間軸上來考量,這也是對教育目的和教學價值的追問。
好課需要好的學習設計和實施。
一是要有好的情境素材。將學習內容和真實生活關聯起來,能造成認知沖突,挑戰學生的認識角度。凡是針對學生認識障礙、需要理清認識思路的素材都是好的素材。
二是要有好的驅動任務。教師要能夠設計出有價值的學習任務——為什么?怎么辦?思路性、關系性的任務是好的任務。
三是要有好的學習活動。思考、研討、探究,概括、分析、解釋,預測、設計、評價,建構模型等,凡是有利于學生主動、深度參與課堂的活動都是好的學習活動。
四是要有好的教師行為。連續追問、證據反駁、思路外顯、教練指導、搭設支架、引導啟發、對認識方式評價、模型化,這些行為有利于學生深度參與學習,有利于兼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需求,是好的教師行為。
因此,好課可能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有基本要求。學生被觸動、被激發,深度學習發生了,
學生的成長有增值,就是好課。好課是有愛心、有責任、有智慧的課,是教師以實踐者和研究者的雙重身份,在每一天、每一年的教學實踐探索中,在體驗、感悟、改進中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