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型開放綜合題的備考策略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廣和社會需求的提高,對高中生的辨析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的驗證在高考命題中越來越突出。辨析型開放綜合題日趨得到高考命題者的青睞。此類試題如何設置、有什么特點、應如何有針對性的進行復習備考呢?筆者在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探索,現將內容總結如下,以期對同行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典例剖析
典例1:【2010年全國新課標文綜,37(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桑蠶的適養溫度為20~30℃,生長周期約l個月。桑蠶的飼養需要投入的勞動量較大。我國桑樹分布廣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蠶絲生產及其產品出口國,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傳統的桑蠶絲主產區。自20世紀末,我國桑蠶養殖業開始了空間轉移。圖示為我國2000年與2007年桑蠶繭產量(產量大于0.1噸)的省區分布。
(3)有人建議貴州向廣西學習,大力發展桑蠶業。你是否贊成?簡述理由。
【參考答案】贊成。理由:經濟較落后,耕地較少,有大量剩余勞動力,熱量條件好等。或不贊成,理由:地勢較高,交通不便,離市場遠,與廣西競爭處于劣勢等。
【思路點撥】據圖可知我國桑蠶業地區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趨勢,貴州的桑蠶業發展速度緩慢,而廣西的桑蠶業發展迅速。分析貴州具有發展桑蠶業具有哪些優勢條件和不利條件,是解決本題的關鍵所在。這是一道辨析型開放綜合題,選擇贊成或不贊成均可,關鍵是理由要與觀點相統一。選擇贊成應從有利方面總結。不贊成要從不利于桑蠶生產的因素去分析。
典例2:【2012年全國新課標文綜,37(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所示區域的沿海地區年降水量約50毫米,東部山地雪線高度在4480--5000米之間。自20世紀90年代,該地區開始種植蘆筍(生長期耗水量較大),并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蘆筍出口區。
(3)你認為圖示沿海地區是否應該大力發展蘆筍種植,請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觀點一:應大力發展蘆筍種植。理由:擴大就業,增加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觀點二:不應該大力發展蘆筍種植。理由:蘆筍生長耗水量大,當地本來水資源缺乏,種植蘆筍使當地水資源更為緊缺。
【思路點撥】本題以世界局部區域圖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對區域農業發展等問題的分析能力。據圖分析可知,圖示沿海區域位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秘魯境內,受氣壓帶和風帶、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共同影響,該地區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該地區大力發展耗水量大的蘆筍種植勢必會給當地水資源短缺造成雪上加霜。但材料中顯示該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蘆筍出口區,表明該地區發展蘆筍種植應具有一定的優勢條件。選擇應該加大發展或者不應該加大發展任一觀點均可,關鍵是理由與觀點相統一。
二、題型特色
1.試題命制的開放性
這類試題在命制時充分考慮了不同考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不再力求答案的標準化,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更有利于檢測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問題設計的實踐性
辨析型開放綜合題設計新穎,取材源于生活,可以是區域農業發展內容,也可以是區域工業、交通、人口、城市、商業等方面的,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與傳統的固定答案不同的是:考生對答案具有選擇性,但給出的理由必須與其觀點相吻合,突出了課程標準理念“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這一特色。這類考題是在一標多本的大環境下出現的,完全擺脫了原來以教材為綱的傳統,對考查考生調動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了驗證。
3.答案的豐富多樣性與辯證性
辨析型開放綜合題由于沒有明確的限定條件,因而答案呈現出豐富多樣性,在答題的過程中只要考生給出的理由和結論一致即可。該類問題的答案雖然是開放的但是該類試題的答案卻也具有正反兩方面的特征,要么贊成(是)要么不贊成(不是),不存在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的觀點存在。
4.評分標準的開放性
該類試題在評分細則方面是比較開放的,不像傳統試題那樣有著嚴謹的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三、備考策略
1.培養學生對區位論的認知水平
辯析型開放綜合題的解答其實就是一種對當地人地關系的綜合分析過程,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分析區位條件的能力。上述高考真題中,如果學生掌握了對區位論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分析,然后結合試題所提供的背景材料進行分析即可。因為這一類題的正面觀點基本上就是有利因素或有利影響,而反方觀點基本上就是限制性因素或不利影響。
2.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辯析型開放綜合題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辯證思維能力,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思考。如峽谷地區是否能大力開發水能資源、資源型城市是否能對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區域農業發展措施是否合理等,這些問題的導入均有利于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提升。
3.重視地理問題的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下應該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思維問題的發散性和聚攏性,促使學生對某一問題展開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
4.總結答題規律,進行推廣補充
辨析型開放綜合題是在區域經濟發展條件評價、區域發展措施的意義和影響等綜合題型基礎上進行設計的,在答題時需要對以上類型試題的答題技巧和方法進行總結和歸納。如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需要從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河流、土壤等)和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政策、科技、勞動力等)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意義型的答題方式中一般是:正面意義+負面意義、本地區(事物)意義+其它地區(事物)意義;而在影響類的答題方式中一般是:正面影響+負面影響、本地區(事物)影響+其它地區(事物)影響、現在的影響+將來的可能影響、自然環境影響+社會經濟影響+生態環境影響。
四、跟蹤訓練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煤炭儲量306.7 億噸,相當于東北三省總和的1.8倍,預測儲量630億噸,遠景儲量在1500億噸以上。
2017年7月15至16日,第七屆中俄蒙(呼倫貝爾)國際風力發電及新能源產業博覽會將在海拉爾新區呼倫貝爾市體育館舉行。
材料二 呼倫貝爾煤炭資源分布及某地景觀示意圖
材料三 經濟參考報的一則報道中這樣寫到“飛機就要降落呼倫貝爾機場,記者看到,綠油油的草原上不規則地露出黃色沙面,猶如一塊塊瘡疤,令人心痛。”
(1)分析材料三中所述現象體現的環境問題及其原因,并為其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議。
(2)當地政府正在為“輸煤”還是“輸電”而苦惱,請你幫其作出選擇并說明理由。
(3)分析呼倫貝爾地區開發風力發電的有利條件。
2.雅丹地貌是在干旱地區的湖積平原上形成的,世界上最高大的雅丹位于在伊朗的盧特荒漠東南部,約2萬平方公里,高200米,谷寬500米,呈垅脊狀延伸,長數公里至十幾公里。閱讀下圖回答問題。
(1)根據湖泊和海洋的關系,可以判斷出伊朗的湖泊多屬于 類型。該國中東部地區多時令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2)說明伊朗盧特荒漠東南部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作用有哪些,并區別這些外力作用下形成地貌形態的差異。
(3)圖中A區域居民準備大面積種植棉花。你對這樣的做法是贊成還是反對,并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1)環境問題:荒漠化。
原因:①大規模開礦對植被造成破壞所致,如露天開采毀壞地表土層和植被,礦山廢棄物隨意排放產生污染,尾礦壩或廢石堆造成坍塌、滑坡或泥石流等;②過牧、過墾、過樵,交通過建設等對植被的研壞。
治理措施:健全立法,規范開礦方式和規模;有計劃存放表土,大力開展土地復墾工作;投入資金和技術,對廢棄物進行再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理。
(2)選擇一 輸煤:對當地的污染相對較少,有利于當地環境保護,但增加了交通運輸負擔。
選擇二 輸電:對交通運輸壓力較小,減少運輸途中的損耗,輸電的成本相對較低而電價較高,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答出其中任一觀點,言之合理即可)
(3)①接近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中心,(冬季)風能資源豐富;②地勢平坦開闊,人煙稀少,土地成本低,有利于大規模建設;③風能為清潔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環保和持續利用;④可減少生物能的使用,保護植被,有利于荒漠化的防治。
2.(1)內流湖 原因:周圍山地阻擋濕潤氣流深入;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空氣干燥,降水稀少;地表以荒漠為主,缺乏植被涵蓄水源。
(2)雅丹地貌是在流水沉積和風力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流水沉積形成沖積扇(在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沖積平原(中下游);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
(3)觀點一:贊成。原因:A地區氣候干旱,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有河水做灌溉水源;沙質土壤,透氣性好,適宜棉花種植。
觀點二:反對。A地區開墾耕地,大量引水灌溉,容易造成土壤次生鹽漬化,另外農藥、化肥的使用會污染土壤;大量引水灌溉,會加重該地區荒漠化,造成當地生態環境退化。
(答出其中任一觀點,言之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