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孤山大孤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2、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教學難點:
1、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2、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學時授: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倘若這個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夠推開歲月塵封的門,就讓我們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許我們會和著凄婉的宋詞,悄悄地走進月華如水的沈園,吟哦著《釵頭鳳》,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煙雨里憂傷了千年的愛戀。或許我們會聽著悲慨的《書憤》《示兒》,毅然踏上鐵馬冰河的戰場,去找尋作者“報國欲死無戰場”的深深傷痛。或許我們還會順著如練的澄江,去探訪山蒼蒼,水茫茫,靜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作者簡介
陸游簡介:(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學劍,鉆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匪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復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后幾年,他才賜進士出身。因為陸游主張抗金,恢復中原,所以他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仕途不是很順利。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9300余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一百三十首詞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豪邁奔放。后期多為田園詩,詩風清麗平淡。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為南宋宗匠;所寫的政論、史記、游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煉,結構整飭。
陸游是愛國主義詩派的一個光輝代表。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
三、寫作背景
陸游主張抗金,恢復中原,被罷官。至1169年,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途中作者以日記紀行,集成日記體游記《入蜀記》,以記其勝。《過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過小孤山和大孤山時所寫的兩則日記。
四、解題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縣復興鎮境內,與江西省彭澤縣城隔江相望。山高約一百米,方圓一里,被譽為“長江絕島”,素有“海門天柱”、“海門第一關”之稱。相傳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記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綰的美女,人們又將此山稱為小姑山。小孤山山體獨特,無處不景,無景不奇,“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似懸鐘,北看嘯天龍”。千百年來,以其秀、奇、險、獨而著稱。主要勝景有:“龍耳洞”“先月樓”“彌陀閣”“天妃殿”“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御詩碑”等。
關于小姑山和彭浪磯名稱的由來,還有另一種比較浪漫的說法: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于江邊,即“澎浪磯”,亦名“彭郎磯”。
2、大孤山:
在鄱陽湖上,其狀如鞋,俗稱鞋山。民間傳說此名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繡鞋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誦讀
1、結合注釋,掃除字音、字義障礙,初步理解文意。
六、課文講解
(一)教師講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詞句。
1、本段質疑、釋疑。
A、本段寫何處之景?作者給我們介紹烽火磯戍守情況有何作用? ——烽火磯;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畫出本段寫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磯怎樣的特點?——高峻、怪奇等特點。
C、本段寫景采用怎樣的順序?——先寫遠視所見,只不過覺得烽火磯“突兀”罷了,除此之外別無佳處。再寫近觀,近觀之景則異彩紛呈。
D、這種遠近對比的寫法有何作用?——不僅使人的認識一步步真正認識到烽火磯的佳妙之處,而且能收到曲徑通幽的藝術表達效果。
(二)講解第二自然段詞句。
1、質疑、釋疑。
A、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說明了什么?——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B、勾畫本段景色描寫的語句,說說本段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寫的重點對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點?
烽火磯至沙夾一段所見。
小孤山和澎浪磯。
小孤山峭拔秀麗,澎浪磯浪大等特點。
C、文章是怎樣表現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 ——運用對比手法。將金山、焦山、落星山這些天下名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又用它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這一特點;用山上有樓觀亭榭的金山與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對比,襯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更是為了說明小孤山若是以“樓觀亭榭”稍加裝飾,則會“高出金山上矣”。
D、寫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采用的是什么寫景順序?——由遠及近。
(三)串講第三自然段詞句。
1、質疑、釋疑。
A、引用李白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寬闊,四望無際。
B、該段寫景是寫哪一路段的景致?重點落在哪里?——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見。重點寫大孤山的景色。
C、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濁分明。
D、作者是怎樣表現大孤山這一特點? ——先用西梁山類比,使人通過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狀,然后與小孤山相對比,從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七、探究賞析
1、本文作為一篇游記,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內容:
①記過烽火磯的所見,突出山之“怪奇”。
②寫過澎浪磯、小孤山所見之景,突出“峭拔秀麗”,且移步換景,由遠及近。
③記八月二日所見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濁分明。
④結尾處交代六日行程,顯現日記體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過描寫所見的景物特色,表達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愛國忠君之情。
2、本文寫了很多景點,作者是怎樣將各個景點聯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點太多,僅是孤立地寫出特征,也可能會失之分散,給人一種凌亂之感。作者注意了景點間的聯系。
①各處景物雖千姿百態,但又均有山與江水相互生發輝映的描寫,構成整體背
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
②是注意各景點地理位置上的聯系。文章屢次寫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點中貫以線索。寫澎浪磯和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寫大孤山時又與小孤山作比,更見出其間聯系,從而由各景點共同組成一幅的長江山水圖
③在寫景的過程中,作者善于改變觀察角度和觀察點來進行描繪,將一幅幅立體可感的長江山水圖展現在讀者面前。如寫烽火磯時,有舟中的遠望;有拋江過其下的近觀,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鏡頭。寫小孤山亦有“自數十里望之”的遠望;“愈近愈秀”的近觀;“冬晴夏雨”不同季節的變化;特別是對小孤山的描寫,觀察角度和觀察點的靈活多變,充分地展現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態。
3、作者是怎樣融情入景,顯露自己的心境。
A、寫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萬狀,石有萬種,作者偏偏只寫“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們自然會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擠、打擊,仍不改恢復之志的詩人的孤傲情懷。
B、泊沙夾,游小孤山中廟宇,“徙倚久之而歸”。——“徙倚久之”,絕不僅僅只是想多看幾眼風景,更是表達了面對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復雜心緒。
C、寫“俊鶻摶水禽”。——這本是自然的一種生存現象,算不上是怪異景色,而作者卻將其作為一景寫入其中,并嘆“甚可壯也”,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所感嘆的不僅僅是“俊鶻摶水禽”吧?聯系陸游的抱負理想及前半生的經歷,我們可以聯想到詩人此時多么希望南宋的將士個個像俊鶻,希望南宋對金的斗爭像俊鶻摶水禽一樣威武雄壯,動人心魄。
D、江水清濁分明,“合處如引繩,不要亂”。——作者在文中寫江水清濁,隱喻主戰和主和兩派的勢不兩立。
4、作者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跡的過程中,隨時融合抒情和議論,并將有關的傳聞軼事、前人詩句都信手捏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了詩的靈氣,文的雅致,神話的氛圍,歷史的積淀,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更為引人入勝。
八、拓展練習:
對比閱讀: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詩】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唯有喬木參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釋義】
山色蒼翠,煙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險絕,猿鳥不度,喬木破空。有客舟從何處而來?槳聲流水間船歌抑揚。沙岸平整,輕風徐來,望客不見,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兩山如發髻高聳,正對江水之鏡,二美梳弄新妝。舟中商賈,切莫輕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對比】
[清]吳喬:“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
詩歌展現的形象和具體事物間的距離比較大,多有跳躍和省略,能讓我們想象飛得更高。散文交待具體,描寫細致真實,給人具體逼真的感受,能讓人身臨其境。
九、作業
十、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