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思 促 教 砥 礪 前 行
——《陳情表》公開課的反思
晉初散文家李密的名文《陳情表》,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我在組內上了一節公開課,課后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的確有許多切身感觸,現將這些體會訴諸筆端,以思促教,從而更好地敦促自我,砥礪前行!
一、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一堂課怎么安排、設置,不單單考慮這一課的內容,更要結合整個一單元的內容進行整體、通盤考慮。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課文豐富多彩的語言藝術上,具體來說就是:①把握作品所抒發的真摯情感;②引導學生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藝術;③注重誦讀。基于此,本堂課我設計了三個學習目標:①學習文言知識,體會作者的苦情、孝情、忠情;②賞析本文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語言特色;③反復誦讀,體會“孝”的含義。
二、導語的運用:導語猶如一堂課的引子,起引領、穿針引線的作用。導語運用得好,才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才能引領學生很快進入課堂情境,因此本節課,我就設計了如下這一段導語:“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這兩表道盡了人間感恩的真諦,演繹了人世間感恩的傳奇。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卻用自己的溫暖讓這個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為官做宰是多少讀書人畢生的夢想,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李密卻不曾忘記自己的祖母,在為官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向世人彰顯了一種偉大的情懷——盡孝與感恩。
三、問題的設計:一堂課最重要、最關鍵的就是要設計好問題,問題設計的多少、難易、好壞、精準與否,直接關系到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和最后呈現的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有內在的聯系即邏輯性,要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步步提升;每個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跨度;問題設計得要有針對性、指向性要明確;要能體現對內容的高度概括,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和寫作目的。針對我這堂課設計的前5個問題:①李密遭遇了哪些人生不幸?②作者是如何寫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③朝廷對自己優禮有加通過幾個方面體現?④晉武帝為何會答應李密的請求?⑤李密是如何做到“陳情辭官”的?其實課后細細咀嚼、斟酌、對照,這五個問題完全可以“壓縮、涵蓋為兩個問題,足矣。”一就是李密為什么會辭官不赴?二是他是如何做到的?如果問題這樣一處理、一濃縮、一精簡,整堂課不僅課堂內容顯得不臃腫,不繁瑣,而且最重要的是問題之間既有了梯度,又能非常有效地包含了前面所有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節約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走入文本、剖析文本、解讀文本,能做到有話可說、有據可依、有話可抓了,這樣也為文言文必須重視誦讀留出許多寬松的時間,真可謂一舉幾得啊!
四、文言文重誦讀教學:文言文尤以誦讀教學作為一個重點,因為文以傳情,情以達意,意以傳聲,文言文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讀出內容、品出味道、悟出情感的。特別是這一單元都選的是古代名家名篇,且都是抒情性很濃的散文,就更應該把誦讀作為課堂的一個重點,做好、做扎實。誦讀的方式很靈活,也很多樣,有齊讀、小組讀、男女分讀、教師范讀、學生代表讀、配樂朗讀、跟讀、回答問題其間穿插讀等等,不一枚舉。關于誦讀可根據課堂內容的需要,做適時、適宜的調整。就本文而言,完全可以在學生回答問題中穿插誦讀,問題研討完了,誦讀工作也落實了,而不單單像現在我安排的開篇男、女、齊讀全文,中間配樂朗讀的跟讀,其實學生解決和回答問題中設置進去誦讀就更顯豐滿、充實了。
五、多媒體的使用:多媒體在今天現代化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媒介,它在渲染氛圍、調動學生注意力、課堂內容引領方面有它不可或缺的優勢和作用。但是一堂真正的好課,也絕不是靠許多PPT或幻燈片的切換、堆砌來實現的,如果真是這樣,課堂就無異于走馬觀花、花拳繡腿,而絕無實效、錦上添花之作用了。本節課我的幻燈片就控制在了20張以內,并且在色澤、內容、重難點、圖畫、視頻、音頻方面做得比較精細,也很用心,整體效果較滿意。
六、課堂的駕馭:課堂駕馭最能體現一個教師教學綜合實力的高低了,包含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否清晰,指令是否明確,調動學生是否靈活多樣,現場把控是否自然順暢,教學內容銜接過渡是否合理有序,課堂氛圍是否活而不亂、輕松愉悅,學生精神面貌、學習自主性、自覺性激發得如何,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否得以彰顯等等,這些才最能檢驗一個教師真正的能力和功底的,也是評價一個課堂好壞的關鍵。
七、小組合作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教育指導下的思路應該是激發和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喚醒、被激活,課堂才是有活力、有意義、有生機的教育主陣地。目前為止,小組合作學習不失為一種較合理、有效、高效的教學模式。本節課我就安排了兩次小組合作學習,一次是問題包干到組,一次是同一問題每個小組共同分析,這樣一來既讓課堂進程很順利,亦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動起來,還能在學習時間保證的前提下,讓每個學生都能有自己獨立的觀點見解得已表達和交流,然后形成思想火花的碰撞與融合。實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模式,也是活躍課堂氣氛,彰顯學生主體意識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和形式。
八、板書呈現:一堂課如果說是一個面,那么板書設計就是這堂課一個最集中、最直觀、最具有濃縮性的一個點,透過這個點我們就能很輕松、一目了然地把握這篇文章或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教學任務了。以前我從來沒意識到或者說沒重視板書的設計,總覺得多媒體上該有的內容都有了,還多此一舉寫什么呢?可是通過多次、反復琢磨、對比教學設計,再結合聽了許多課一比較、一對照,發現板書的確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必須要有的錦上添花。在處理和構思這篇文章的板書時,我的確是下了功夫、花了心思設計、打磨了一番,最后定稿如下,效果的確不錯,得到聽課老師的一致認可。
|
曉之以理 |
動之以情 |
九、教師寄語:課堂要做到有始有終、有頭有尾,開課以導語起,那么結果就應該有個收尾,至少做到首尾呼應、渾然一體。教師寄語也罷,課堂小結也好,亦或者內容總結,其實就是名稱的不同,其實質和作用應該是一樣的,都是起一個篇末結題、課尾點題的作用,也是為了達到情感價值目標觀的落實與體現。本節課我就用到了這樣的一段教師寄語:孝心其實就是一條長河,上游是我們的長輩,中游是我們自己,下游是我們的后代,伸出雙手、攥緊兩端,讓孝心之河長流不息!
十、作業設置:一堂完整的課,無論怎么上、上什么、上成什么樣,我認為最后收尾時都應該要有“作業設置”這一不可或缺的環節。畢竟整整一堂課,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在圍繞著已生成的問題在絞盡腦汁、交流切磋,真正屬于學生個體的、自我的、獨立的學習結果未能或不全都展現,那么,此時我們就可以通過本節課生成的作業來進行檢測或驗收。當然,作業的布置必須要有科學性、實效性與強調性,要么是對課堂內容的一種延伸,要么是對某一重、難點的再次深入與探究,要么是對文本更深刻的潤色、解讀或再挖掘、再延展。總之,只要是能起到點題、激發學生表達欲望的作業,我認為都是實用且有效的。
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知識本身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英國杰出教育家狄德羅也說:“有了真正的方法,還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運用它。”我想教學本身就是發現、是分享、是成長、是興奮和愛,只要用我們的真誠、執著與愛心,去點擊學生智慧的鍵盤,就能啟迪學生美好的心靈;教學也只有投入心靈,才能聞到生命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