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如果總是呆板、單調的描述歷史,容易讓學生產生消極情緒。相反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影視資源,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又能取得滿意的德育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過程,可謂一舉多得。
一、影視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基本做法
1、利用影視,導入新課,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正處于知識和心理的成長時期,他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求,要求我們歷史教師積極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使他們樂學、愛學。如果教師不能在上課三分鐘之內形成高潮,這節課就是不成功的課,由此可見導入新課的重要性。由此,老師應該精心設計每一次導入新課。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具有形、聲、色、情、意相結合的特點,很容易吸引、感染學生,有助于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
例如在《五四運動》教學中,播放了影片《我的一九一九》片段:1919年初,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圖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辯論會上,顧維鈞慷慨陳詞,就山東問題作了一次縝密細致、痛快淋漓的精彩發言,從歷史、經濟、文化各方面說明山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駁了日本的無理要求。播放完畢,教師及時提出問題:
(1)五四運動的爆發與巴黎和會有什么關聯嗎?
(2)顧維鈞的義正辭嚴能夠扭轉局勢嗎?為什么?
此時,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急于想從新課中獲得答案。
可見,利用影視作品設置一種情境導入,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貼近歷史,置身于再造歷史的場景中,于是產生認知沖突,進而引發問題意識,從而使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學習歷史。
2、解讀影視,講授新課,佐證歷史,增進學生理解歷史。
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的特點。一切歷史現象、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過去,它們是無法追回的,學生不能對它們進行直接觀察,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困惑。而好的歷史劇對于歷史教育或歷史教學所產生的作用,往往勝過好書,視聽媒體所帶來的感官和心靈之感動是空口白話或白紙黑字無法比擬的。因此,用直觀性教學原則指導歷史教學,比起其他各科顯得更為重要,而在諸多的直觀教具中影視錄像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例如在講七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第5課《甲午戰爭》一課時,老師設置這樣一個問題:當時中國的整體經濟、軍事實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務運動后期清政府建立了三支海軍,尤其是李鴻章的北洋艦隊裝備也比較精良,而且北洋艦隊將士如鄧世昌、丁汝昌等奮勇殺敵,為什么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方面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呢?學生們帶著疑慮,緊接著播放了電影《甲午風云》中的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海上奮勇抗敵,用自己的艦隊去撞擊日軍的“吉野號”,結果壯烈殉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氵M威海衛軍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顧,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建“三?!焙颓邃魣@。學生通過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鏡頭,就不難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
影視資源不僅能幫助學生觀察、認識歷史事件的變化過程和內在聯系,有效地處理好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由于它的容量大,節奏快,還能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益,收到簡而不漏、活而不亂的效果。再次,心理學的實驗表明當視聽結合并用時,學習效率最高,影視資源視聽兼備、聲形并茂,能將學生的視覺、聽覺充分調動起來參加學習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正因為影視資源適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點,學生對這樣的課有強烈的興趣。每每影視一放,學生精神為之一振,不知不覺地集中了注意力。生動的兩面、鮮明的色彩、恰當的解說和感人的音響,都會在學生的大腦皮層引起興奮,形成深刻的記憶。而這種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乃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前提。
由上可見,影視資源在歷史教學中有著無法替代的優勢,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