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導入里的大智慧
—— 新課程下初中歷史課上怎樣拋出頭彩
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 潘曉芳 15226211715
關鍵字: 導入 新課程 導入策略 課本導言
摘要:
課堂導入,作為新課教學中至為重要的常規(guī)環(huán)節(jié),盡管已經有大量的一線教師和研究人員對之進行了海量的分析,從其重要意義、施行手段、注意事項等多個方面進行過大量的探討,成果不可謂不豐富。但是卻很少有人能站在新課程的角度上,去思考課堂導入策略性的重要性。在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日漸走近中學課堂的新時代下,中學歷史老師如何設計好自己的合作學習語境,讓自己的課堂導入不再只是為自己的知識宣講服務,而是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堂活動服務,是本文試圖探討的核心話題。
正文: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反過來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作為新課教學中至為重要的常規(guī)環(huán)節(jié),盡管已經有大量的一線教師和研究人員對之進行了海量的分析,從其重要意義、施行手段、注意事項等多個方面進行過大量的探討,成果不可謂不豐富。但是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新的課堂語境下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創(chuàng)設現代精品課堂,在新課教學時如何設計好鮮明的新課導入,進而確保新課傳授與學習的成功開展,卻鮮有人專門論述。筆者是一名在一線教學上長期擔任初中歷史教學的中學歷史老師,現試著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這一課題展開全面詳實的研討。
導入是教師向學生傳授新知識和展開新教學時,引導學生立刻全身心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行為方式。它需要教師能迅速創(chuàng)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以講述為主,人們往往很容易忽略課堂導入,許多缺乏開拓精神的教師的導入一度只不過是一種開始上課、開始照本宣科的象征。導入的類型往往太過單一,無非放個視頻、講個故事等等。導入一結束后便是常規(guī)的教學,不僅老師缺乏傳授的激情,縱是聽課的學生們也了無興致,很難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處理課堂開篇的過時方法已遠遠不能適應倡導不斷創(chuàng)新、合作學習的新課程指導下的課堂了。具體到注重學生基礎知識自主累積、探究思維合作培養(yǎng)的初中歷史新課程上,這就要求我們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必須站在全新的高度上來重新審定課堂導入的功用和價值。并努力思考創(chuàng)新導入方式的多元化,導入效果的實用性,導入策略的高明性。
以往的歷史課堂導入,是教師宣講的開始,導入只是為了教師的知識傳授,這種導入策略缺乏機智性和趣味性。盡管這種導入運用的好也能令教師的講述嚴謹樸實、妙趣橫生,但是卻不能促進學生的學識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新課程下的初中歷史課,教師的首要任務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尤其要重視學生的技能和能力培養(yǎng),導入就不能只是再為知識本身服務了,它必須立足于整個課堂活動開展的著眼點上。在方式上當然不能放棄傳統(tǒng)的媒介,比如歌曲式、故事式、實物式、幻燈展示式,但是在具體運用上卻需要必須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特點制定出明確的意圖。比如在講唐太宗與貞觀之治時,許多教師以隋煬帝的暴政做為導入,開始講授新課,幻燈片播完隋的暴政引發(fā)亡國后,直接開始讓學生閱讀課本,講述唐王朝的建立。此時完全可以在幻燈片導入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一個小討論:面對隋朝的迅速崩塌,唐朝的統(tǒng)治者們會吸收到怎樣的教訓。如果學生的學情或發(fā)言的實效性較差,教師可以在討論中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這比直接讓學生閱讀課文就好多了。
在很多時候教師會利用課本的導言部分來做為導入展開教學,當學生讀完導言時,教師往往立刻開始了板書與知識的講述,而不去研究課本導言的隱性信息,導入也顯得不夠自然,沒有水到渠成的感覺。在利用導言等文字材料來導入新課的時候,我認為一定要創(chuàng)設相關知識的討論語境,并通過設問把握住整個課堂的基調,使學生迅速走入自主學習、發(fā)散思維的狀態(tài)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建立宏觀的史學思維,并使得全課的趣味性增強起來。初中歷史課本上的導言部分往往會設計好幾個問題。比如繁榮的宋元文化部分,就以《資治通鑒》為切入點,設立了“《資治通鑒》是怎樣的一部書,千古絕唱的出處,你是否想走進這樣的世界三個問題。教師是不需要三個問題都去處理的,可以選取其中一個問題做為導入的突破口,當然也可以將這三個問題完全舍棄,視學生的學情設計出更好的導入問題,山西實驗中學的高燕老師在講述這一課時,就是利用課本導言開講的,但是她的問題切入選擇的是:同學們猜猜看,這樣的書是怎樣的歷史條件下編制而成的?然后引導學生在課本閱讀與分析中展開了全課的教學,取得十分良好的教學效果。很多教師的導入嚴重據泥于課本,也說明他們的思想還沒能從“教課本”上轉變到“學知識”上。
復習法導入是一種從已有知識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導入方法。許多教師采用這一方法導入新課的時候,往往手法過于簡單,只是隨便問學生一兩個上一節(jié)課學習過的某一個知識點,然后就開始了新課,而不去研究該知識點學生的掌握情況。當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教師往往替學生一答了知,然后便開始了新課講述,這種導入從一開始就令學生對歷史課失去了信心,既然舊有的知識都沒掌握好,誰還有心思聽新的內容呢。我認為采用這一方法導入的時候,一定要選取新舊課時關連性較強且學生容易識記,或普遍掌握的常識性知識來導入。同時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也可以引導學生打開課本,簡單地對上一課進行一次復習性回顧,并在回顧中迅速拋出新課的知識。這樣方能讓學生的學習主動起來。
在新課程下,教師的講述所占的課堂時間比例日益下降,整個課堂更多地圍繞著學生的讀、說、思、練等環(huán)節(jié)上展開,因此教師的導入自然要求要更巧妙、更凝練、更多元和更有針對性。構建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習并非對于教師所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對于導入而言,其主要的目的也再也不是讓教師把課講起來,把話說起來了,而是要擔負起幫助整個課堂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功能。用電影等視頻資料導入新課的話,選取的片段不只要和本課有所關聯(lián),還應讓學生從中能發(fā)現一些鮮明的現象和時代課題,并在播放完后由教師迅速把其和整個課堂有機銜接,通過設問、談感想等方式使學生迅速實現從圖像到文字,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即使是最簡單的導入方法——直接導入法,也要在點明本課課題,概述要學習的是什么內容,提出學習的目標和要求之后,不能讓學生對學習目標聽完即忘,要把其落實到幻燈片、學生的課本空白處和板書等上,并圍撓著這些目標一步步展開教學。要想辦法讓這些學習目標成為本堂課的燈塔,并隨時用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是否偏離了航向。直接導入用不好很容易生硬、刻板、枯燥,缺乏情趣,尤其是連續(xù)采用這種方式,效果會降低。因此不可以頻繁使用。
以故事、典故導入的方法因其通俗活潑,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加上其相對符合中學歷史教學的語境需要,故成為許多中學歷史教師喜用的導入方式。這種導入法切忌篇幅過長,切忌為言故事而故事,同時也要注意故事和歷史事件本身的區(qū)別性,處理方法也不能過于簡單。如能用幻燈片展示,就絕不口述;如能是有聲的有圖的,就絕不去光展示文字。而故事講完一定要即時拋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在學生對故事的教育意義或其中的謎題思考中,適時拋出與之有關的課本知識并展開教學,必然會大大激發(fā)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情趣。
在新課程下,因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日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心得也可以用來做為下一節(jié)新課學習的導入方法。同時這種導入也就變成了對上一節(jié)課的學情測評。真可謂一舉兩得。比如寧夏銀川三中的歷史老師在講述解放戰(zhàn)爭時,上課前讓學生先展示了自主制做的我敵后軍民在抗日戰(zhàn)爭后期的發(fā)展圖示,并因此引導學生意識到這為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基礎而導入了新課,這種高效、活潑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嘗試頗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教學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猶如一幕大戲的“開場報幕”,起著醞釀情感、集聚力量、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重要作用。精心設計導入,不僅能抓住學生的心弦,立神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智力振奮的狀態(tài),更有利于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它的成敗尤其關乎著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如果導入只是起到了教師講述的全面鋪陳,而無法調動學生的思考動力,那么這必然是一種失敗的導入。忽視導入,很容易令教師忽視自己的教學設計的精妙性。而那種老是停留在舊思維、舊習慣上的導入則可能讓教師無法適應新時期下更注重思維發(fā)散、成果創(chuàng)新的中學歷史教學。在導入這個“小課題”上,我們的確很需要“大智慧”呢。只有不斷摸索和累積,并在課堂教學中認真實驗、總結,形成一整套的導入絕活,教師才能在實際教學中游刃有余,并彰顯自己的教學風彩。導入關乎教學的成敗,而成功的歷史學課導入則關乎學科魅力的展現和學生正確史觀的建立。因此,我們要不斷努力,保證自已能在每一節(jié)初中歷史課上都能博得滿堂彩,讓我們的孩子熱愛歷史,熱愛生命!
參考書籍及文章:
《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研究》 作者 賓華 金盾出版社
《歷史課堂的導入》 江西實驗中學 林維光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方法介紹》 湖北中學歷史學研社 路才全
《中學歷史教學的設計與反思》 寧夏教研室 夏正建
《淺談歷史課導入語的設計方法》 北京師范大學附中 劉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