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分析及對策
一、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及分析
1.學習問題。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升學問題,使學生產生學習焦慮、學習疲勞、考試焦慮、厭學、學習困難等問題。
(1)學習焦慮。不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會具有焦慮,成績好的學生也會對學習感到焦慮,面對老師、家長的期望,他們產生更重的心理壓力,害怕每次考試的失敗。如果沒正確認識這失誤會導致他們的學習越來越差。
(2)學習疲勞。有些學生提到學習或看書就提不起精神,心情煩躁,思維混亂,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如果學生長期處于緊張、壓力過大狀態,極易產生學習疲勞問題。
(3)考試焦慮。適度的焦慮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發揮,但是過度的焦慮學生會緊張、心跳加速、思想混亂,這導致考試失利,成績遠低于正常水平,這不利于學生發展。
(4)厭學。他們沒有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對學習完全失去興趣,感到極度疲憊,去到學校會感到不適,這由老師的重視程度或成績引起的。
(5)學習困難。特別對后進生而言,他們的思維不夠靈活、計算能力差、不善于觀察、智商偏低,他們往往付出很大努力,但結果總不如人意,成績往往提不上去。
2、人際關系問題。現在的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自我”為中心或不善于交流等阻礙著他們的人際關系。
(1)與同學的關系問題。學生都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認可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如果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會感到孤獨或抑郁,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但又無從下手。
(2)與老師的關系問題。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愛,但是如果一個教師對學生不理解、不信任會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這樣的師生關系對雙方都產生不良影響。
(3)與異性的關系問題。處在青春期的他們產生對異性的渴望,但又沒有正確處理好之間的關系,很容易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嚴重影響自身的發展。
3、家庭關系問題。家庭對一個孩子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處理好與父母關系緊張、對父母有內疚之感、單親家庭子女的特殊問題等這些關系問題,孩子的身心也得到很好的發展。
(1)與父母關系緊張。尤其對中學生而言,現階段的他們正處于青春期狀態,他們對獨立有初步意識,開始想擺脫父母的監管,但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使他們對父母有叛逆心理,煩惱父母的嘮叨,事事與父母對抗。
(2)對父母有內疚之感。一些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特別是貧窮的家庭更希望孩子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有些孩子盡管學習非常刻苦,但成績一直不理想,由此他們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父母的艱辛付出,不敢面對父母。
(3)單親家庭子女的特殊問題。隨著現代社會離婚率逐漸增高,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會產生各種不良影響,缺乏父愛或母愛都會使孩子有心理偏差,時常郁郁寡言,對別人缺乏信任。
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面對中小學生種種心理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事不延遲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加以解決,以達到中小學心理健康的目的,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1.提高老師和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現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很多誤區,心理健康課程得不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教師會占用這課程或學生會在此課程做其他事情,教師心理學知識缺乏及把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等,這都會阻礙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進行。首先老師和學生要重新端正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
教師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通過對中小學進行心理輔導,讓他們重新認識心理知識,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
了解心理學知識,學會疏導和調節自身心理的方法。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需要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完成。中小學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適當地進行自我教育與心理訓練,培養良好個性品質,鍛煉心理能力,逐漸掌握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并在學習、生活實踐中靈活運用,不斷總結提高。例如學會微笑;進行多角度思考問題,辯證看問題;想自己高興的事;及時轉移、暫時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閉目養神放松法;欣賞音樂法;體育鍛煉法;散步談心法等。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讓學生學會心理保健,學會自我分析、自我體驗、自我完善,自我調適,學會承受挫折,學會人際交往,培養自我承受能力。
調節自己的情緒,尋找合適的釋放渠道。情緒調節是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使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等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當情緒過于強烈時,個體需要有意識地進行調整。例如,憤怒時,可采取問題解決策略;悲傷時,可采取尋求幫助策略;傷感時,可采取回避的策略;而忽視可以比較有效地降低厭惡感,抑制快樂表情可以降低快樂感受。不能隨便壓抑自己的情緒,一定要給自己的壞情緒找到正當的合適釋放的渠道。這其中比較恰當的有:找父母、朋友傾訴,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等等。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宣泄其不良情緒,為他們創造宣泄的條件,傾訴內心的煩惱。
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感的主人,學會正確處理理智與沖動,個人和社會,挫折與磨礪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點。
2.提高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態。
自信是人們充分估計自我力量的一種內心體驗,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能夠實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種困難,最終取得勝利。而現在面臨各種競爭與壓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是相差無幾的,但很多學生缺乏的就是自信,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認為自己不行。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教師面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可舉行自信心團體心理輔導,激勵學生,使學生發現自己更多的優點、閃光點,擺脫自卑的束縛,找到自信的依據。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接納自我、肯定自我,對前進的道路充滿信心,向成功的人生大步邁進。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期望值與信任,這期待效應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成功的道路上前進。
人際關系心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評價和表現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規范和技巧,養成寬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對于雙方緊張的關系,要對事情的緣由進行溝通分析,并糾正雙方的原認識,重新認識雙方的有點,逐漸接納對方。
(5)青春期教育。加強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識,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讓學生形成自我調節的控制能力,正確處理好男、女同學間的交往,做到自尊與互尊。
設立心理服務室、心理幫助信箱,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咨詢老師要信任理解學生。同時遵循聆聽、保密、疏導、交友性原則,這樣就能建立起一種信任關系。信任關系是咨詢取得成功的基礎。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雙方的情感與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達到心理轉化的效果。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
發揮家庭教育功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增強科學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夠妥善處理孩子某一階段發展所面臨的某些特定問題。
面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首先一定要得到教師的重視,加強自身修養及增強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給予學生開展教育解決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