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高考備考總結暨2020屆高三備考計劃
牛百寶
一、2019屆高考總結
(一)高考試題總結:
2019年全國2卷,考生普遍反映題目特別活,光用平時情的東西根本沒辦法解決。試題不是考識記的,每道題都需要動腦筋,這和平時慠的模擬有些不同。試題的這一特點與《考試說明》的要求非常的吻合。考試說明里明確強調歷史學科要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強調命題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具體表述,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二)高考備考總結
2019屆高考備考,在整個學年度,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對照《考鋼》、《課標》深入研究2016-2018年高考試題(全國課標2卷);(2)指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3)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的研究,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習慣的培養;(4)繼續開展導學案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研討等。
具體的備考措施:(1)做好整個學年度的備考計劃;(2)做好整個學年度的備課組教研活動計劃;(3)教學的進度第一輪按照教材的順序復習,第二輪復習按照歷史的通史方式進行,突出階段特征復習,第三輪復習以綜合訓練為主;(4)精心選教輔資料,精心編練資料;(5)重視集體備課的活動,集體討論學生易錯知識點;(6)重視訓練后重點的講評;(7)突出主干知識。
(三)高考成績(略)
三、2020年高考備考計劃
1、思想依據
2020屆高考備考的指導思想:凝神聚力抓教育教學質量,以內涵發展、提高發展為目標,按照學校整個學年度的教學計劃實施,使高三歷史的教育教學質量再上一個新臺階。
2、備考研究
在整個學年度,我們要對以下內容進行較深入的研討:(1)對照《高考考鋼》、《課程準標》深入研究2017-2019年高考試題(全國課標2卷),特別是2019年高考卷;(2)指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是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自學;(3)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的研究,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習慣的培養;(4)繼續開展導學案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研討等。(5)科組活動中,加強集體備課,多進行教學設計及說課的課例研究,加強高三復習研討活動。
3、詳細的備考計劃:
(1)做好常規教學工作:備好課(要求寫好教案、備好學情);上好課(傳統局限性模式與現代教學模式相結合);布置適量作業(教輔資料的課后訓練:全收全改);
(2)做好整個學年度的詳細備考計劃,安排好試題命題老師(牛百寶、唐永剛、李昭君輪流命題);精心選教輔資料,精心編練資料,每周安排限時訓練、隨堂訓練、月考、模擬考試等考試,重視訓練后重點的講評;
(3)做好整個學年度的備課組教研活動計劃,安排好主題發言,每次會議定好跟備考密切相關的主題;重視集體備課的活動,集體討論學生易錯知識點;
(4)教學的進度突出主干知識:第一輪(2019你8月~2019年10月)按照一輪復習進度搞完一輪,簡單進行選修改革史的學習;第二輪(2019年10月12月)復習按照歷史的通史方式進行中國古代史(先秦至明清)、中國近代史(重點清至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現代史(新中國經濟建設部分);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突出階段特征復習;第三輪(2020年1月~5月)復習以綜合訓練為主(突出熱點知識、周年知識、階段特征、高考真題)。
5、備考理論支持:
第一、構建知識體系,落實基本概念,鞏固已有知識。
(1)教學中要強調完整性、體系化的知識基礎,而非僅僅是模塊的主干知識(實際就是通史教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在于:一、教材內容不能反映歷史全貌;二、受模塊教材影響,學生缺乏完整的通史體系。廣東卷考查的面比較狹窄,像中國古代史,只考政治制度的演變,至于政治倫理、政局變化、政治治理幾乎沒有涉及;經濟上只考查土地制度、耕作方式、重農抑商等部分內容,而經濟布局的變化、經濟重心的遷移、賦稅制度的變革等重要內也沒有涉及,全國卷則將這些都作為命題的對象,考查范圍明顯擴大,這就需要讓學生對歷史有一個更全面系統的了解。因此以通史開展教學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弄清同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系統把握人類文明的整體變遷。
對策就是教學上要幫助學生建立整體性的知識框架。例如民國史,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包括國都和政權屬性,不同政治派別的救國道路探索這些知識要補充,讓學生對民國有一個立體的認識。
(2)基本概念教學要加強。
包括概念的內涵外延,概念的生成和演變,類似概念的辨析。如皇帝制度,廣東卷的考查傾向于考查其權力的運作,但全國卷就考查了名號制度。
(3)、明確歷史階段特征,掌握歷史事件的時序性和結構性問題。
第二、重視歷史細節的教學,歷史發展關鍵點史實的來龍去脈要清晰。
(高考試題喜歡從宏觀角度考查學生對歷史發展趨勢和規律的把握;從微觀入手考查知識點的落實和基本概念理解準確度)
第三、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加強歷史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歷史認識能力。
(1)材料解讀(2)結論和觀點的提煉 (3)歷史線索的邏輯關系(4)史論結合(5)發散思維 (6)獨立探究能力(7)語言組織的邏輯。
第四、教師要系統了解初中歷史教材,初中教材以通史編寫,歷史資料豐富,有許多隱性知識可以挖掘,服務于高中教學和備考。
第五、學生必備的課外知識要重視,老師要適當補充。
課外知識包括生活常識、民俗知識、傳統文化知識、與歷史概念密切相關的知識,如與皇帝制度相關的廟號、謚號、年號等。這些課外知識,雖然教材沒有,但卻是一個高中畢業生必須具有的知識儲備。
第六、做好專題復習;理性對待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