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各套試題在內容比重、呈現方式、試題風格等方面,基本延續往年特點,給考生以熟悉感和親切感,以穩為主,穩中求進。試題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助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為方向,緊密圍繞“一核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推進高考內容改革,通過精選素材、創新情境、巧妙設問,深入發掘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助力素質教育發展。
一、講好中國故事,彰顯立德樹人
2019年高考地理試題緊密結合學科內容,選擇反映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進步、生產生活實際等素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念,具備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
1.謳歌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厚植家國情懷
2019年高考地理試題重點選擇反映建國以來偉大建設成就作為素材,激發考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如:文綜全國Ⅱ卷第36題,以云南省大理賓川縣“治貧先治水”的發展理念為例,將氣候對農業生產的限制和脫貧致富相結合,凸顯國家建設偉大成就;文綜全國Ⅲ卷第9~11題,以我國新疆獨庫公路為原型設計試題,獨庫公路的修成貫通,溝通了南疆和北疆兩地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在促進民族繁榮和穩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試題引導考生熱愛祖國,要從了解祖國的山山水水開始。
2.再現新時代創新發展的真實情境,樹立人地協調觀
2019年高考地理試題緊密結合學科內容,展現地理學與社會的關聯,在“五大發展理念”“五個統籌”的新時代背景下,以進一步深化改革所提出的重大發展戰略為背景創設情境,以人地關系的主線,在科學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引導考生樹立協調發展意識。文綜全國Ⅰ卷第1~3題,根據嘉善縣產業布局從分散到集中、從城鄉各自發展到統籌發展的特點來設計考點,重點考查考生如何結合政策背景的變化來理解產業布局的變化,如何從集聚經濟和規模經濟角度認識產業集聚的益處,引導考生關注城鄉統籌發展理念。文綜全國Ⅱ卷第1~3題,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協調發展水平為案例,探討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產業三者之間的關系,三者協調不僅有利于推動城市自身持續穩定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城市群內部各城市間緊密聯系,從而引導考生樹立協調發展的理念。
3.譜寫改革開放積累的成功經驗,培育生態文明觀
2019年高考地理試題要求考生能夠在正確的價值觀念指導下,有效整合學科知識,合理運用學科能力,認識、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環境問題。文綜全國Ⅲ卷第1~3題,以某企業“廚余垃圾”自動處理系統為案例,主要考查考生對“廚余垃圾”以及“廚余垃圾”處理系統工藝過程的認識,通過對“廚余垃圾”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引導考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關心和愛護環境,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態文明觀。
二、立足學科本質,聚焦能力要求
2019年高考地理試題聚焦能力考查,為高校選拔基礎扎實、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考查的能力不僅包括必備的邏輯推理能力,還包括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提出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試題充分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要求。
1.從整體性視角,注重對地理過程推理能力的評價
2019年高考地理試題要求考生能夠綜合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整合學科知識與能力,橫向聯系、縱向貫通,面對真實、復雜的現實情境,探索和解決問題。如文綜全國Ⅰ卷第6~8題,考查學生運用地理學科必備知識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揭示自然環境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文綜全國Ⅰ卷第37題,以湖泊演化為線索,充分體現了地殼、湖泊、地形、氣候等各種自然體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理念;同時,將區域聯系和區域過程展示給考生,要求考生具有要素綜合、空間綜合與時間綜合能力。文綜全國Ⅲ卷第37題,通過不同日期水體形態比較,分析氣候、河流和地質地貌的相互作用,將短期的小尺度自然地理過程與長期的大尺度自然地理過程相統一,要求考生從整體角度認識地理環境。
2.從實踐性視角,強化對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考查
2019年高考地理試題通過設置真實的問題情境,要求考生在準確理解與熟練掌握學科主干內容的前提下,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與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促進考生真懂會用,學以致用。如:文綜全國I卷第6~8題,通過提供小尺度森林鐵路地圖,考查考生能夠從日常生活和身邊事物去思考、探索和發現地理問題的能力,引導中學對于地圖的教學由學習地圖知識轉為培養學生利用地圖工具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文綜全國I卷第36題,以澳大利亞汽車發展的真實案例為線索,圍繞汽車產業布局、汽車市場特點、汽車生產成本以及汽車產業退出的影響等現實問題,把澳大利亞汽車生產從發展到退出的過程與地理因素相結合,重點考查學生從地理角度分析產業發展問題的能力。文綜全國Ⅱ卷第6~8題,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云”為主題,呈現出云的形成與下墊面性質的對應關系,引導考生依據大氣對流運動基本形式和原理,分析積云形態特征,實現對積云的區域差異和時間差異的認知遷移。文綜全國Ⅱ卷第9~11題,以發源于大興安嶺的霍林河流域為案例,要求考生在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干濕區地貌營力的基礎上,分析人類改變地貌營力及后果,重點考查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對基本規律的應用能力。
3.從開放性視角,凸顯對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甄別
2019年高考地理試題通過增強開放性和探究性,引導考生運用創新性的思維方式應對問題情境,促進創新意識的提高。文綜全國Ⅰ卷37題第(4)小題,以里海的形成和演變過程為實證,引導考生根據板塊運動的趨勢,判斷黑海和地中海可能發生的變化,旨在擴大考生視野,評價考生的地理思維創新能力。文綜全國Ⅱ卷37題第(4)小題,通過設置開放性任務,要求考生能夠圍繞滑雪場的利益相關者及其關系,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思路,突出獨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三、遵循全面發展,體現育人價值
2019年高考地理試題在充分考查德、智的基礎上,落實“五育并舉”全面發展要求。根據地理學特點和高中生的認知水平,選取既能達成考查目標,又結合學科知識的素材,設置問題情境,加強對健康意識、審美情趣、勞動觀念的考查,突出對體美勞的教育引導。
1.培養體育運動的興趣,增強健康意識
2019年通過設計綜合性、情境化的地理試題,利用體育運動等情境,加強對體育相關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查。如文綜全國Ⅱ卷第37題,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我國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為背景,將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與具體的體育項目相結合,發掘體育項目開展的社會經濟條件,分析浙江室外人工滑雪場建設的地理問題,該題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冬奧會項目知識的了解和興趣的培養,助力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2.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養成審美情趣
2019年地理試題通過創設自然美、人文美、人地和諧美等情境,以美育人,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在生活中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如文綜全國Ⅲ卷第42題,以“大地藝術祭”旅游活動為背景,通過一幅《梯田》藝術作品,呈現當地農民農耕生活的原風貌場景,使得藝術完全融入到鄉土大環境之中,形成自然與人文景觀和諧融合的美麗田園畫卷;引導考生樹立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觀念,懂得欣賞自然美、人文美,領悟人地和諧之美,最終實現美育的教育引導。
3.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樹立勞動觀念
2019年高考地理試題通過設置真實的勞動情境,將與勞動相關的知識、能力、智慧、思想等融為一體,要求考生發現勞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創造性地加以解決,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積極的勞動觀念。如文綜全國Ⅲ卷第44題,圍繞我國北方地區農用大棚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探討解決方案,啟發考生在勞動實踐中主動運用創造性思維,幫助考生內化勞動認知、增強勞動感悟、形成勞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