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釋義。(每題1分,共2分)
1.字而幼孩
2.莫春者
二.請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每題1分,共3分)
1. 其實害之
2. 若不過焉則不及
3. 往往而是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活用現象并釋義。(每題2分,共20分)
1.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2. 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3. 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4. 非有能碩茂之也
5. 端章甫
6. 風乎舞雩
7. 庭中通南北為一
8. 客逾庖而宴
9. 內外多置小門墻
10.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四.選擇題(每題3分,共30分)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shèng) 冠者五六人(guàn) 風乎舞雩(yú)
B.壽且孳(zī) 勖(mào) 繅絲(sāo)
C.欄楯(shǔn) 珊珊(shān) 斷壁頹垣(huán)
D.扃牖(yǒng) 異爨(cuàn) 桂影斑駁(bó)
2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雨澤下注(流入) 迨(后來)諸父異爨 實以蕃(多)
B..茍有能反是者(假使) 如會同(或者) 以手闔(關閉)門
C.其土欲故(舊,指原來培育樹苗的土) 殆(大概)有神護者 其制(修建)稍異于前
D.飛羽觴而醉月(飛快地傳遞) 大類(像)女郎也 余既為此志(志向)
3.下列與“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C.且碩茂,早實以蕃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4.下面對加點詞詞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況陽春召我以煙景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B.會桃花之芳園 攝乎大國之間
C.幽賞未已 學不可以已
D.不有佳詠,何伸雅懷 何不試之以足
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
A.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B.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
D.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7.下列各組詞語含義相同的項是( )
A.①殆有神護者 ②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B.①其制稍異于前 ②縣官日有廩稍之供
C.①顧視無可置者 ②沛公則置車騎
D.①顧視無可置者 ②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8.下列各組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家有老嫗,嘗居于此 ②其制稍異于前
B.①呱呱而泣 ②客逾庖而宴
C.①娘以指叩門扉 ②能以足音辨人
D.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墻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9.對下列各句從句式特點上分類正確的是( )
①句讀之不知 ②不吾知也 ③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④異乎三子者之撰 ⑤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⑥其勢弱于秦
⑦唯兄嫂是依 ⑧智勇多困于所溺
A、①②③ / ④/ ⑤⑦/⑥⑧ B、①②⑤ / ④⑥ / ⑦⑧/③
C、①②⑦/ ③⑤ / ④⑥/⑧ D、①②⑦/ ③④⑤/⑥⑧
10.下列句子的特點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②故不我若也 ③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
④加之以師旅 ⑤則何以哉 ⑥開瓊筵以坐花 ⑦令人長號不自禁
⑧軒凡四遭火,得不焚 ⑨余自束發讀書軒中
A.①③/②⑤⑦/④⑥/⑧/⑨
B.①③/②⑦/④⑤/⑥/⑧/⑨
C.①⑨/②③⑤⑦⑧/④⑥
D.①⑨/②⑤⑦/③/④⑥/⑧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類型并翻譯。(每題5分,共25分)
1.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2.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4.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5.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六.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3題
皇甫謐年二十,不好學,游蕩無度,或以為癡。嘗得瓜果,輒進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經》云:‘三牲之養,猶為不孝②?!杲衲暧喽?,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無以慰我?!币驀@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④鄰,教有所闕⑤,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對之流涕。謐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 居貧,躬身稼穡,帶經⑥而農,遂博綜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靜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自號玄晏先生。著《禮樂》、《圣真》之論。 (選自《晉書·皇甫謐傳》)
[注釋]①叔母任氏:指撫養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意為即使每天給父母吃牛、羊、豬(三牲)肉,仍稱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選擇。
⑤闕:同“缺”。⑥經:此指儒家經典著作。⑦博綜典籍:博覽儒家經典著作。
1.解釋詞義(每空1分,共10分)
①度 ②或 ③輒
④進 ⑤道 ⑥無以
⑦篤 ⑧怠 ⑨居 ⑩務
2.翻譯(每句3分,共9分)
①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②修身篤學,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③謐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
3.理解(1分):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說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