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
教學目標:把握詩的內容和形式,整體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了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教學重點:把握詩的內容和形式,整體感悟詩的意境。
方法:指導學生反復吟誦,以豐富翔實的課外資料填充詩歌的空白。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了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方法:人手一份關于李白生平的資料和一組最能體現其創作個性的詩篇,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利用多媒體屏幕投影講述。
一、導入
“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 就是半個盛唐”,時隔10個世紀,在封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繼披香草散步汨羅江的浪漫主義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氣逸的浪漫主義詩人向我們款款而至。他是誰呢?先別急著翻課本,讓我吟出他的詩句,我們來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今天我們一起要走近的就是寫這首詩的作者——李白,詩文“一結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長詩《夢游天姥吟留別》。
二:新課
(一)析題
夢游天姥吟留別
問:從詩題中我們對這首詩可以了解多少?
聽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表意見。
總結:
1:內容:夢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這一形式,學生會有難度,老師作適當的提示)
3:內容:留別
提示:在這里,我們又接觸了一種古詩體,“吟”,那么“吟”是怎樣的一種詩體呢,我們已學了不少古詩體,如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我們稱這樣的詩歌形式為“歌行體”,“大小長短,錯綜闔辟,素無定體”。那么“吟”是怎樣的一種詩體呢?學完之后,我們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詞匯去理解這種古詩體。現在就讓我們把問題擱一邊。
(二)熟悉詩篇
現在我們一起讀詩,仔細品味詩人是否用了酣暢的筆墨來寫“夢游天姥”呢?是否在與人“留別”呢?
1、朗讀詩歌:
學生齊讀
糾正字音,并給疑難字詞作適當解釋。(注:疑難字詞已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利用身邊的工具書,結合課文的注釋。)
叫一位學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 m? 瀛洲:yíng
云霓:ní 副虹,雨后天空中與虹同時出現的彩色圓弧。
剡溪:shàn 在嵊縣境內,溪水名。
淥水:lù 清澈。
腳著謝公屐:zhuó 穿。 jī鞋子。
暝:míng 日落,天黑。
殷巖泉:y?n 雷聲。如:殷殷其雷
栗深林:lì 通“傈”
水澹澹:dàn 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狀。
訇然:hōng 大聲。
青冥: míng 深遠。
鸞回車: luán 古代傳說中的一神鳥。
魂悸: jì 因害怕而心跳。
恍驚起而長嗟: jiē 嘆息。
教師糾正。
2、現在讓我們一起找出相應的內容。
①從哪到哪兒詩篇是在記“夢游天姥”?
學生回答:“??偷?/span>…………………………失向來之煙霞”(讓學生看著書先自讀一會兒,找出這部分內容)
②那么從哪里我們又讀出了詩人是在與人“留別”?
(給學生時間仔細去找,因為答案在結尾處)
答案:“別君去兮何時還”(請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
3、著重閱讀“夢游天姥”這一部分。
學生齊讀,教師引導:文章是記游,但與一般的記游不同,細心的同學可能已經發現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這是“夢游”(引導學生全體作答)請一位學生找出點題的詩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請一位學生作答)解釋:“我欲因之夢吳越”
請一位學生作答:因(表因果關系)之(代詞)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部分詩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詩人的游興?
朗讀:“??偷?,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解釋:“信難求”——實在
“或可睹”——有時
從詩文中體會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滅 連天橫 1五岳:
與別山作比 2赤城:浙江省天臺縣北,山名
3天臺:山名,在浙江天臺北,與“天姥”相對
六行詩既點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時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壓倒赤誠,連絕高的天臺山也只好傾倒在它的東南方。
李白自青年時代就向往吳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荊門》中就抒發了自己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發了李白的游興。
那么詩篇起筆卻沒馬上寫天姥山,詩人先寫“??偷?/span>”,這樣落筆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給學生時間考慮。
從“瀛洲”打開學生的思路。驕陽酷暑,我們向往去海邊,那么對“東海蓬萊”會有所耳聞,這“蓬萊”相傳是一座仙島,上有長生不老藥,當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島采藥,詩中所言的“瀛洲”為這東海上三座神山之一,還有一座是“方丈”。
來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煙霧繚繞,波濤迷茫,實在難以尋求。
以此山的難求來映襯天姥山的實在。雖然高聳入云,但確實有其山,云開霧撥之后還能真真實實地睹上一面,所以詩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齊讀這一部分,這是詩人入夢之緣。
②那么讓我們隨著詩人的想象,一起進入他的夢游世界。
詩人是如何來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鏡湖,即紹興鑒湖
詩人渡過鏡湖,在月的映照下,來到剡溪。有詩云:“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
到了剡溪,詩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相傳晉朝以前,這里人跡罕至,只有漢時的劉晨、阮肇入此山采過藥。到南朝時,淝水之戰中曾立下赫赫戰功的謝玄的孫子到浙江永嘉來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靈,所以任職期間游遍了這里的山山水水。當時從會稽到永嘉地區,須穿越新昌,天臺地區,此地叢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開始伐木取徑,直到臨海。風光綺麗的天姥山正處這險要地段,因而名聲大振。
李白追慕前賢高情雅致,神思飄飄,深入了天姥山。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謝公屐:據載,謝靈運游山時所穿的木屐,上山時去其前齒,下山時去其后齒)
③詩人立在了前人開拓的古道上,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讀出相應詩句。(讓學生尋找)
答案:“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看到)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聽到)
詩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嶇、奇花異草迷人眼,泉聲殷殷如雷鳴,清猿長啼,天雞空中啼明,幽深寂靜,使人站粟。
正在此時,忽然“列缺霹靂,丘岳崩摧”,眼前出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里,詩人看到了什么?(學生在詩文中尋找
答案:“青冥浩蕩不見底,甘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上君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處,詩人的想象紛至沓來。青空寥落,深不見底,金銀臺上,日月照耀,金碧輝煌。神仙排云而出,身著云霞般華美的衣裳,乘清風,紛紛而來。 老虎鼓瑟,鸞鳥拉車,仙樂陣陣,車聲轔轔。眾仙像麻束一樣列隊立在金銀臺上。詩人神游八極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動”,詩人夢中覺得心中悸動,恍恍惚惚醒轉過來,口中仍發出驚嘆之聲。——夢已醒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只有睡著時候墊的枕席還在,夢中的煙霞勝景已全部消失了。夢已盡而思無窮。
小結:
詩人因越人傳說天姥險峻綺麗,而起游興,還未啟程,已先夢游,情到酣處,仙境忽現,虛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讀者隨著詩人的筆觸搖曳生情,起伏跌宕。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朗誦這一部分詩文。
4、“夢游天姥”,詩人極盡想象,直到眼前煙消云散,詩人才又回到了現實之中。
現實之中的詩人是如何狀態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詩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學生討論,可以結合已學詩詞、已知的關于李白的知識,并教師提供的關于李白的詩賦及生平資料(見附稿二),鼓勵學生回答。
把學生分為四組,分組討論:
提供資料:
①李白詩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仗劍遠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馬禎時作
《行路難》(三首)天寶三年(744年)離開長安時作
《將進酒》天寶十一載(752年),時詩人已五十二歲,自長安放還歷九載時作
②李白生平資料
出生——辭親遠游,仗劍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長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討論結束,教師提問:
(1)根據提供的資料我們來推測此詩大約創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時期?
參考答案:賜金還鄉,東游梁宋、齊魯,即將南下剡中,開始吳越之游之際。
為什么?參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眼”,從這一詩文中讀出。
“摧眉折腰”,當指在長安生活這一時期得出的的體會(引導學生回答)
(2)你們是如何理解這飽蘊詩情的兩行詩句的?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疊合出了詩人怎樣的藝術形象?(四組學生暢淡)
參考:長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這里,詩人寄意壺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龍巾拭吐,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在這里李白因一曲《烏棲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賀知章的賞識,為其解金龜換酒,極盡榮華,肆意放誕,然而熙熙攘攘,鬧鬧哄哄的帝都亦不過如此,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詩人無意留戀,
詩人寧愿選擇自己的生存空間,選擇放鹿青崖,踏尋名山,釋放自由與率氣。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讓我們想到了東晉時候“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澤小令陶淵明,他終辭小令一職,最后躬耕南畝。
這一切在我們的心目中疊合出了一位傲視權貴卻又才華橫溢的詩人形象,詩人氣質不俗,瀟灑浪漫,富于幻想充,對自由充滿向往。
(三)收攏對整首詩的理解,回答課開始時對詩題解析時留下的一個問題,“吟”是怎樣的一種古詩體?
提示學生:主要從形式上去思考這個問題,羅列出學生能從這首詩中獲得的信息:
①字數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隨詩人情感起伏而變化。
四言處:“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無石扇,訇然中開”,
字字鏗鏘,詞激意急。
七言處:“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輕松暢快
雜言處:“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余韻裊裊。
②壓韻自由,可以換韻
這首詩時而兩句一韻,如“城”和“傾”,時而四句一韻,如“溪”“啼”“梯”“雞”等。
請學生再找出幾處壓韻的地方:
如“巔”、“煙”、“山”和“顏”;“摧”、“開”和“臺”;“下”和“麻”;“嗟”和“霞”
轉韻達十二處之多。
③對仗無嚴格要求,此詩中出現的對仗處為“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這樣的句法韻法適應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絕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師從歷史演變的角度對“吟”這一文體再作適當補充:
原是樂府詩的一種形式,內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李白采用這一形式,自出新意。與“歌行體”相似,適宜歌唱而著意追求聲音和諧,形式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