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明確的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規律,采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其健康成長具有相當重要的積極意義。
一、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需要
從心理健康角度來看,人們心理狀態可以分為三種情況或狀態:正常狀態(常態)、不平衡狀態(偏態)與不健康狀態(變態),與這三種心理相應,其不適應行為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首先,正常狀態的個體行為基本與其價值觀體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因此帶有必然性。其次,不平衡狀態或危機狀態的個體是在發生了“生活事件”后。處于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應激等狀態中。在通常狀態下,個體會通過自我調節來消除,如果單靠自我調節無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導,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復正常狀態。然而,如果由于各種原因個體無法通過自我調節或他人疏導以回復正常狀態時,則會出現第三種情況:不健康狀態或病態(變態)。個體在心理不平衡情況下所做出的反社會行為或異常行為并不帶有必然性,而是帶有偶發性。
學生心理的失衡原因頗多,更因其具有偶發性。所以對班級、學校、家庭、社會造成惡果的案例呈逐年增多趨勢,如“馬加爵事件” 、“紫金中學學生跳樓自殺事件”等等。因此,只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疏導,使其陷于不平衡或不健康狀態的個體回復到正常狀態,才可以盡可能消除偏態或變態的不適應行為,以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與異常事件,這樣既保障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又維護好學校、社會的正常治安與秩序,保證了家庭幸福。所以,對中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個體需要
進入中學階段的中學生,面臨著新生活、新環境、新起點,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學習壓力增大,而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學生身心都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在這一時期,出現一系列明顯的生理變化是正常的、必然的。但青春期的心理充滿矛盾:生理趨向成熟但心理半成熟,社交經驗空白,這樣就出現了如渴望獨立與現實依賴的矛盾;心理閉鎖與求得理解的矛盾;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等等。伴隨而來的諸如人際交往、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在中學階段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在這諸多的矛盾和復雜的關系中,青少年難以應付,易產生孤獨、郁悶、焦慮等情緒,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為他們發展的阻力,更有甚者會走向反社會行為的極端,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從個體發展角度來看,注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
1、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因為,其一,個體心理只有處于正常健康狀態下才最易于順應社會,傾向于與社會保持一致,接受社會的各種要求包括道德規范,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良好品德。其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在某些心理素質的基礎上才易于建立起來,因此,只有注重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處于正常健康的狀態,才會形成其正常的心理素質,從而有利于其品德的培養。其三,從反面來看,個體如果心理處于不平衡狀態,則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發生不道德行為。因為心理處于不平衡狀態的青少年,往往易于接納不良的規范,從而逐步形成不良的品德。如處于家庭暴力下的中學生,在校與同學之間的摩擦喜歡用暴力解決,易沉迷于網絡暴力游戲,以求暴力壓抑后的心理“仇恨”宣泄。要防止或消除這類非道德行為,從根本上說,就要注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
2、促進學生學業事業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發展性教育。進入中學階段,學習任務突然加重,學習壓力增大,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生理趨向成熟但心理處于幼稚期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道難于逾越的門檻。如許多小學品學兼優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卻成績一落千丈,產生自暴自棄心理,由昔日的好學生變成“問題學生”。所以,注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在學習及行為上養成良好的習慣,進而養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質尤為重要。這些心理素質是促進他們學業成功、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
3、保證學生正常健康的生活與發展成人
時下的農村地區的中小學,特別是地處貧困地區的學校,學生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主要靠家庭勞工輸出,青壯年父母大部分外出務工,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呆在家中,成為真正的留守家庭。這些留守家庭的孩子,正面臨著隔代教育的尷尬境地,父母的直接教育猶存在“代溝”問題,何況隔代教育?引發的“代溝問題”更為深刻和嚴峻。這些年來,據我校班主任們的不完全統計,一般情況下,每個教學班的“留守學生”都在30%以上,有個別班級多達50%以上,而且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家庭教育的缺失,親情的失衡,勢必加重了學校的教育難度,更是直接影響學子們的健康成長。學校在規范學生行為的同時,無疑還有更重要的角色要擔任——家長。面對缺少親情愛撫的孩子,教師們必須承擔起做父母的角色,給予學生更多的愛,讓學生感受到愛的同時,去規范自己的品德及行為,所以,心靈的撫慰有時遠大于批評矯正的效果。由此,注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心理處于健康狀態,才能保證學生正常地生活,正常地發展。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個體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更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者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