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每天和學生相處時間很多,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全部都是“好老師”,但是,若問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然而,如果只從老師和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去判斷的話,我們也很容易知道哪些才是好老師。
首先,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能夠信任學生,并啟發(fā)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而不是僅僅幫學生提高成績。孩子們對于學習的熱情,必須是從自己內心生長起來的,才不容易因為外在的壓力而熄滅。人長大的過程是一個逐漸獲得自主性的過程,因此在感受到自我有能力成長時,就會持續(xù)保有熱情。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印象特別深刻的幾位老師里,有一位是我的初中生物老師。她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信任自己的學生。這種信任滋養(yǎng)了學生們內心深處的學習熱情。當時,我們有很多實驗課,要在顯微鏡下觀察不同植物的細胞。和現在的孩子大多“坐享其成”不同,我們必須親手制作可供觀察的標本。老師詳細講解了細胞標本的制作過程之后,發(fā)給每個學生一些“載玻片”和“蓋玻片”,我們可以帶回家自己制作,再帶到實驗室。當時的顯微鏡鏡頭很昂貴也很嬌貴,如果操作不小心,鏡頭一碰到標本就會損壞。如果是第一次操作,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概率很大。就算這樣,老師也放手讓每個人都有充足的時間探索和嘗試,最終每人都學會了如何用不同倍數的鏡頭觀察,并比較和記錄實驗結果。大概因為學生們感受到了老師的信任,多次實驗過程中大家都謹守規(guī)程,實驗所用五六十臺顯微鏡中,只有一個鏡頭遭遇不幸。
正是這種信任,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自律;也正是這種信任,讓孩子們能放開手腳去學習。后來我考上了當地最有名的重點高中,生物課上竟然發(fā)現我的同學們大都不懂怎么操作顯微鏡,更不知道如何制作可以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那時候高中老師只注重卷面上的分數,并不在意學生是否真的會做實驗。盡管如此,初中培養(yǎng)起來的對生物的學習熱情似乎任何時候都不會減退。
前不久,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在談到減少考試的教育改革計劃之時說道,“我們必須讓學生在離開學校時,終其一生都保持好奇心,想要再學習”,大概也只有這樣,保有終身學習的熱情,人們才能適應未來變幻莫測的社會。
其次,老師的言行,隨時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典范”,一個好的老師是注意言行的,從不對學生橫加打擊。老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很容易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而這種態(tài)度往往從言語、表情和行為等細節(jié)中流露出來。總是給予學生正面支持的老師,才堪稱“好老師”。
現在體罰學生的老師也許不多了,但是動輒挖苦、諷刺和大罵學生的老師也還存在,甚至還有老師用和學生冷戰(zhàn)的方法,來企圖收服學生。其實這都是不成熟的做法,這些傷人的言辭和冷待最能給師生關系帶來危害。當一位學生看到老師只想著逃避的時候,如何指望他能真正領會老師的教導呢?
有一位學生,英文寫作是他的弱項,但是他的老師從不在寫作上批評他,而是不斷鼓勵他多寫。就算他真寫得很差,老師也能挑出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因此這孩子也持續(xù)有熱情地寫下去,并且還下載了語法檢查等軟件,幫助自己學習,也會主動向別人請教,努力提高自己,而不是因為自己不善寫作,逃避退縮。
再講一個事例,曾經有朋友分享她最初移民美國時學英語的經歷。有一次,老師講了很多,她還是聽不大明白,就說了一句“I can’t understand you(我不明白你說的)”,結果老師很夸張地用驚喜的表情對她說,“Wow! You are speaking English!(哇!你在說英語了!)”受到肯定的她,便沒有那么灰心,堅持學習了下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困難重重的時候,但是一句鼓勵的話可能就會令我們沒有那么難過,重新找到力量堅持下去。如果每一個孩子遇到的都是擅長肯定別人的老師的話,他們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便也會更加積極。
前不久,在新加坡一所學校的藝術課上,學生們按照老師們的指示,制作染色食鹽備用。一位男生努力在容器邊緣刮取顏色粉筆的粉末,以混合到鹽中的時候,由于沒有掌握力度,多次將粉筆折斷,當時便挨了批評。挨了批評之后,本來興致勃勃的那位男生低下頭,開始不斷扣弄自己的手指。下課的時候,另一位老師對他說,“其實你今天很努力,我看到你很努力的樣子了”。
我在想,如果最開始那位老師就說,“我看到你很努力在刮取顏色,但是方法不大對,停下來再看一下怎么做”,換一種態(tài)度和說法,是不是會比令人難堪的批評更加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最近,新加坡有一位叫黃欽衛(wèi)的年輕人出了一本書叫Silence is not Golden(沉默不是金),講述自己過去多年來擺脫“選擇性緘默癥”的歷程。其中,他在談到發(fā)病最早的心理起因時,提到小時候調皮愛講話,總被老師斥責的事。多年后,他仍舊記得老師說的“你不說話沒有人當你是啞巴”,以及伴隨而來的校園欺凌。
最后,好的老師是在眾人看不見的地方,仍為學生得到最好教育機會而默默努力的人。我曾經和一位在同一間學校任教18年的美術老師合作過,目睹他準備課程的過程,我只有深深欽佩。那是新加坡一間特殊學校,學生有與生俱來的各種身心殘疾。每個人的活動能力都不同,有的需要坐輪椅,有的胳膊無法正常活動,有的雖然肢體健全,但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和發(fā)展障礙。在美術課上,常常有一些陪讀的保姆愿意“代勞”,代替孩子完成美術和手工作品,但是這卻不是老師希望見到的。寧愿孩子們慢一點、笨拙一點、造成的麻煩多一點,老師也希望每一個來上美術課的孩子都不浪費掉接受藝術教育的機會。因此,根據每一個孩子動手能力的不同,老師創(chuàng)造了各種工具來幫助學生。全天的課程間歇不多,我們在每次上課的間歇都需要緊鑼密鼓地準備著。
有一天,課程主題是“混色練習”,在準備材料的課間,這位老師發(fā)現尚有不足,便立即找出一些硬泡沫塑料,即時用刀剪雕刻出幾個不同大小可供抓握來蘸取顏料的工具,以方便幾個不能握筆的孩子。為了趕時間,充滿冷氣的教室里,他的頭上不斷冒汗。不是在上課,就是在準備上課,他幾乎一刻都沒有休息過。這些事情從來沒有人監(jiān)督,也沒有人要求,純粹就是為了提高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讓每一個身心發(fā)育不足的孩子也能像正常的學生一樣享受藝術教育的機會。這也是他在眾人看不見之處,為教育公平做出的切實努力。
有的人說,父母對著自己的孩子尚會忍不住發(fā)火,老師每天面對一大堆孩子,難免也會煩躁。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老師,也是一種“專業(yè)”,這種專業(yè)要求人更加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靜,才能客觀地面對學生和為學生受教育的福祉著想,表現出教師這一行的專業(yè)精神。而信任學生、善待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造公平教育機會,都是專業(yè)精神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