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學反思
距離上完《祭十二郎文》已有一周,但蕩漾在心中的漣漪卻揮之不去。由于此文篇幅較長,備課之初我心生抵觸,不愿意翻開,但真正走進文本,才感受其風格雋永,余味悠長。
本課設計,我重點圍繞一“情”字展開,讓學生讀情、品情、悟情。雖說此乃一篇祭文,但作者韓愈并未按祭文的傳統寫法來寫,他巧妙地規避了頌揚死者功績等套路,將自己的情感灌注于生活瑣事,于字里行間娓娓道來,成就了祭文中的“千古絕調”。
當然,這以情制勝的祭文并不只是寄托了作者對死者無限的悼亡之情,當作者的思緒回到二人相依為命的坎坷歲月里,我們讀到了“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讀到了“宦海沉浮”的悲苦之情,還讀到了“一朝不見既天人永隔”的追悼之情,那“強夭弱存”的人生無?!?
如此種種,如潮水般吞噬韓愈那本就不堪一擊的身軀。但最讓人敬佩也是最令人感動的是明明靈魂已同亡靈相聚九泉,已無意久存于世,但卻依舊強忍著悲慟,化傷心為力量,安頓其家眷,教養其子女,告慰十二郎在天之靈。至此,我們追隨作者的情感腳步體驗了一場生死離別。
我原本以為,經過大文豪韓愈的情感洗禮,我們的孩子在閱讀課文時,應是莊嚴的態度,面對生命,應是敬畏的態度,對于親人,應是倍加珍惜。但觸目驚心的是“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的辛酸畫面竟觸及了學生的笑點。近年來,社會對于“生存教育”以及“生命價值的教育”越來越少,告訴孩子如何關注身體健康,如何做好安全防范等等。但“死亡”作為不吉利的字眼卻很少被提及。但我認為只有更好的了解死亡的意義,才更有利于體會“生”的可貴,才更能在有限的歲月里珍惜親人。
于是,在學生的笑聲中,我停止了說話,空氣頓時變得凝重,我說:“好吧,孩子,假如你只有三天時間活在時間,你想做什么?”大部分的孩子的回答是珍惜最后的時間做最想做的事,去旅游,去吃平時舍不得買著吃的美食,去實現那些平時不能享受的事情,也有的說做一些善事,為來生積點好運,或者與父母呆在一起……借著“來生”的話題,我有追問,如果有來生,但有條件,需要用你最珍貴的東西,或者你最希望的東西去交換,你愿意嗎?比如,你將失去所謂的自由,你一生將不可以去旅游,你一生只能吃一種食物,你將沒有健康的體魄,你將永遠遭遇不幸,你還是希望有來生嗎?
同學們經過一番思考,答案竟出奇地一致:愿意。是啊,沒有什么比活著更美好的事,只有如此近距離地感受死亡,才會懂得珍惜生命的意義——不惜一切代價地活著。然而即使我們不惜一切只為活著,命運也不會讓我們重活一次,生命只有一次——這就是死亡最確切而又最殘酷的定義。引起了孩子們在情感上的共鳴,我更有信心,他們完全可以體會韓愈的情感,當我提出“珍愛生命,珍惜親情”時,他們已不再冷漠,取而代之的是眼眶中轉動的淚水。再讀課文時,聲音變得低沉,我已然聽到了那“字字含淚,句句動情”的聲音,每一個音節都有力地擊中心底,久久地盤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