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導學案
學習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我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
3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知識鏈接
作家作品: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的奠基人魯迅的小說集有《吶喊》和《彷徨》《吶喊》收入魯迅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著“五四”前后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我們在初中階段所學過的《故鄉》《社戲》《孔乙己》以及今后我們將要學到的《藥》《阿Q正傳》等都選自《吶喊》《彷徨》收入魯迅1924——1925年所寫的《祝福》《在酒樓上》《傷逝》等共11篇小說,反映了魯迅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悶,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求出路的可貴精神《祝福》是我們在中學階段所學的魯迅小說中唯一一篇選自《彷徨》的小說
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三從四德:“三從”為“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宋明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關于“祝福”
“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過的一種迷信習俗。每當舊歷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殺雞,宰鵝,買豬肉,并將三牲煮熟作為“福禮”,恭請天神和祖宗,感謝他們保佑當年“平安”,并祈求來年“幸福”。
學習過程
一 基礎知識
1、正字音
監( )生 寒暄( ) 煙靄( ) 陳摶( )老祖
間( )或一輪 悚( )然 謬( )種 儼( )然
形骸( ) 塵芥( )堆 兩頰( )
沸( )反盈天 捺( )上花冠 荸薺( )
草窠( ) 訕訕( ) 渣滓( )
蹙( )縮 窈( )陷 歆( )享
2、解釋詞語
寒暄: 塵芥堆 :
儼然 : 咀嚼賞鑒 :
沸反盈天 : 不更事:
二 閱讀與思考
1 把握情節的發展脈絡
情節 |
內容 |
起止段落 |
時間 |
序幕 |
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 |
|
|
結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
|
|
開端 |
祥林嫂初到魯鎮 |
|
|
發展 |
祥林嫂被賣改嫁 |
|
|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魯鎮 |
|
|
尾聲 |
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 |
|
|
2由此可見, 文章并非按時間順序來敘述的,而是采用了( )的手法。
3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1)找出文中三處關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寫,填寫下列表格
時間 |
年齡 |
服飾,打扮 |
面貌 |
眼睛 |
初來魯鎮 |
二十六七歲 |
|
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 |
|
再到魯鎮 |
|
|
|
順著眼,眼角有淚痕,眼光無精神 |
臨死之前 |
|
頭發全白,手拄竹竿,下端開了裂,手提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 |
|
|
(2),比較三次的異同,結合不同階段的具體生活遭遇,說說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3),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三 熟悉小說中的人物
1 畫出文中描寫魯四老爺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2畫出文中描寫柳媽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3 畫出文中描寫魯四嬸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四 你認為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 思考題
女性的婚姻,家庭地位,社會地位等問題,每個歷史階段都存在,祥林嫂的悲劇今天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嗎?如果存在,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存在,原因是什么?談談你的想法。
六 拓展延伸
一個時代的悲劇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魯迅先生以飽憤激之筆,通過對祥林嫂悲苦慘痛一生的描寫,給人們描述了舊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當祥林嫂帶著對死的困惑,象草芥一樣離開那個不平的世界時,她不僅為自己的生命劃上一個句號,同時也為那個世界劃了個巨大的問號。
一、 悲慘弱者的呼號————被侮辱被損害的形象
縱觀祥林嫂的一生,是一個充滿血和淚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腸斷的一生。祥林嫂的一生是在神權、政權、族權、夫權重重枷索下痛苦掙扎的一生。在魯四老爺所代表的政權,婆家所代表的夫權,以及堂伯所代表的族權,形成了宰割祥林嫂的硬刀子。在這把刀子下:她先是被賣改嫁;再是喪夫失子,被堂伯剝奪房屋,失去獨立生活的權力;當帶著喪夫失子之痛的祥林嫂再次來到魯鎮,魯四老卻把祥林嫂看成傷風敗俗之物,剝奪了她參與祝福的權力;而跟她同樣地位的群眾給與她的是冷漠與嘲諷。他們一步步把祥林嫂逼上了人生的絕境。而以封建迷信、封建禮教所形成的軟刀子,則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劇的無形的噬血者。出格的反抗幾乎早早斷送她年輕的生命。對地獄的恐懼與向往、靈魂有無的困惑,壓倒了這個農村婦女,使她處在人生困境之中。在這兩把有形與無形的屠刀聯合絞殺下,使祥林嫂成為十字架上任人宰割的羔羊;使她帶首世人的譏諷與嘲笑,在那風雪交加之夜、在別人都沉浸于祝福聲中之時,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這個令她歷盡苦難的世界。祥林嫂本是勤勞能于、食物不論、力氣不惜的勞動婦女,可以比得上一個男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生活沒有任何奢求的人,卻不為那個社會所不容,得不到做人的資格與尊嚴。可見當時社會的殘酷,人世的冷漠,以及勞動婦被侮辱、被損害的生存狀態。
二、我意識的迷失————反抗的無柰
做為一個舊時代的婦女,可以說祥林嫂是一個喪失自我意識的人,是魯迅筆下不覺醒的一類人物形象,祥林嫂把自己的人生價值綁附在封建禮教的戰車上,她拼命所維系的是不被從封建禮教的戰車上甩下來,如果說祥林嫂有反抗性的話,那么她的反抗性正是她的可悲之處。她的反抗正是封建禮教影響在她身上的演繹,使她在封建禮教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她的反抗使她的人生悲劇愈加的慘劣。祥林嫂在改嫁的過程中的“出格”的反抗,維系的是“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禮教的信條,而不是象劉芝那樣為了維護對愛情的忠貞而勇敢的反抗。劉蘭芝所體現的是對愛情的追求,是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追求。而祥林嫂所做的是想茯得封建秩序的認可,從而使自己做穩奴隸的位子。祥林嫂對封建禮教的頂禮膜拜使她的反抗只能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她越是在封存建禮教的軌道上前行,則越是對自我價值的背叛。至于祥林嫂對靈魂有無的懷疑也并非表明她已覺醒。雖然鬼神之說在她心并未根深蒂固,正象文中所說“這是在山里所未曾知道的”。但對靈魂有無的懷疑只能是她欲生不能,欲死不敢的心理狀態的反映,連死都不能自主,可見封建禮教害人之殘酷。正象文中所說“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希望其有,是想在死后能夠見到一家人;希望其無,是怕在死后被鋸成兩半分給兩個男人。無論希望其有其無都是相信地獄是存在的。雖然遭受了喪夫失子的沉痛打擊,但祥林嫂并沒有完全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她還是企圖通過“捐門檻”的方式為自己在那個社會爭得一席之地,然而一句“你放著吧,祥林嫂!”,卻把她推向了無底的深淵,并使她最終走上了人生的末路。喪夫失子沒有使她絕望,而失去祝福的權力卻使她絕望,可見她的人生價值的倒置,這樣錯置的人生價值,無論祥林嫂怎樣抗爭,最后也只能走向毀滅,走向失敗的誤區。
三、 由人到非人的轉化——傳統文化意識的積淀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的開篇語中寫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個個不同。” 祥林嫂的不幸既有舊社會勞動婦女共同的不幸,也有她個人所具有的不幸。她用自己那不幸的一生演奏著一曲哀婉的悲歌。就是在這曲哀歌之中,她逐漸由人轉化到非人的境地。由一個勤勞能干的勞動婦女異化成一個麻木不仁的活死尸。在這個異化過程中,祥林嫂不僅表現出中國婦女服務于男權社會傳統意識積淀,也表現了祥林嫂深深的奴性意識。從孔子開始到宋明理學的形成,在長達幾千年的社會流程中,婦女所處的地位早已使婦女成為男權社會所壓迫奴役的對象。可以說,祥林嫂悲劇的根源旱已在她來到這個人世之前,便已在冥冥中注定。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男權社會對婦女幾千年的奴役,使祥林嫂表現出強烈的奴性意識。可以說她一生為之爭取的便是要做穩奴隸的位子。如祥林嫂初到魯鎮時徹夜的煮神速福禮,全是一人當擔,竟沒有添短工,她竟滿足,嘴角上還有了笑影。而再次來到魯鎮時,由于喪失了祝福的權力,從而喪失了做人的權力,成為一具尚有一絲氣息的活死尸。可以說在由人到非人的異化過程中,封建社會加在中國婦女身上的奴性意識是其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
總的說來,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慘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是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把祥林嫂由人世推向地獄,由人變為非人,成為封建成時代勞動婦女人生悲劇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