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教師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讀《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有感
應時代的要求,教育也隨之進行改革,新課程下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一枝粉筆、一本書、一堂課的舊時代已經被時代拋棄,因此更新知識結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為主題的教育理念,已成為時代主音,教師需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那么作為一名歷史老師如何去認識及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呢?
一、認識核心素養(yǎng),體現教育意義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綜合表現,是歷史學科教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意義所在,如: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兵敗烏江自刎,在討論項羽的這一做法時,學生就分為兩方,一方認為項羽不該自殺。“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另一方學生認為,項羽因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今日兵敗,當以死明志。這就涉及到歷史觀、時代背景下的人物定位、人物的具體材料、如何正確評價人物的言行,以及從中獲得的教義。歷史學科的教育目的是人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過度在學科上發(fā)力,教師也常糾結于歷史知識的容量和難度,而忽略了歷史學科和歷史教育的真正價值,而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只有抓住歷史學科的核心, 才能全面發(fā)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正確引領歷史教學的發(fā)展。
二、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轉變教學目標,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正確確定五位一體的綜合目標,聚集問題解決的水平程度,確定具有可檢測性的目標。例如:秦漢大一統(tǒng)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以往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要求的:通過了解秦朝統(tǒng)一業(yè)績和漢朝的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認識秦漢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其中的教學目標中出現了重復與脫節(jié),而且不便于操作,形式上要過于簡單,過于機械、偏向于知識的識記,而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教學目標則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概括秦朝統(tǒng)一的措施,西漢解決王國問題及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重要史實的基礎上?能夠運用歷史地圖概述秦漢疆域的四至,說明秦漢時期中國疆域的演進,這里將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結合在一起,提升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夠運用有關史料,從當時的情景和歷史的角度論述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重要意義。這一目標有事實有材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并以學業(yè)質量依據;?探討秦漢王朝解體的多方面原因,嘗試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這一目標從唯物史觀出發(fā),根據現有的認識水平來確定經過學習學生可提升的認識程度。
三、 深入核心素養(yǎng) 提升教學過程:核心素養(yǎng)不是一次完成培養(yǎng)任務,而是分階段、逐步的持續(xù)的精心培養(yǎng),尤其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1、情境預設,學生要認識歷史,需要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境況和當時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進而對歷史進行探討,比如在講述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時,我們可以從身邊實例入手,插入寧夏寶豐集團的發(fā)展就是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政策傾斜,同時讓學生去調查寧夏近30年的變化,然后匯聚成一段小視頻,《如今的寧夏》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合作自己動手,體現學生主體促進學生發(fā)展,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社會的變化,這樣便可拉進歷史,也便于學生去理解認識及情感價值觀的提升。 2、問題引領,認識歷史不是取決于記憶現成的歷史結論憶而是需要面對并解決歷史學習中的問題,要以問題引領作為展開教學的切入點,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計有思維價值的問題來指導學生由淺入深的分析,使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鍛煉,發(fā)展歷史認知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如講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出示《鮮卑族南遷示意圖》,讓學生看教材小字,在圖中找出鮮卑曾經生活的地方和遷徙路線。提出問題:想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過著怎樣的生活?在不斷前行的過程中,他們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變化?通過問題解答提高學生識圖能力和自覺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南遷鮮卑人對民族發(fā)展的追求,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3、史料研習:探究歷史問題,靠的是對有價值的史料進行分析,認識論證的方法及可靠的史料作為證據來證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如講到《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時,如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江南地區(qū)的發(fā)展變化呢?這時就需要真實生物史料,因此便引用《史記》中描述的“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羮魚,或火耕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宋書》中描述: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漁鹽杞梓之利,充牣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通過兩段材料的對比,學生便可得出,漢代時江南多貧饑,而到兩晉南北朝時得以迅速發(fā)展。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自主探討歷史問題為中心,使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基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是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的新問題,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忘初心,以理想,人格,實干立教,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過有思考、有價值的教育生活。
潘 曉 芳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