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課堂教學診斷分析報告
教學內容:《漁家傲》(蘇教版八年級下冊)
一、對于課前準備及教學目標設定的自我診斷
先來回放,課前準備及目標設定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結合背景,深入理解詩歌中傳達的愛國與思家的矛盾之情。
3、能結合字詞句賞析詩歌。
4、帶著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情景。
學習重點:
1、結合背景,深入理解詩歌。
2、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學習難點:
1、理解詩歌中作者的愛國與思家既矛盾又統一的思想。
2、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傳達的情景。
課時安排
一課時
1、課前雖然充分預估了學生的學情,但是,還是了解得不夠全面。對于這樣一篇和學生年代相隔很遠的宋詞,需要在課前有跟多的鋪墊,先讓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做的并不是很好。所以學生在初步朗誦的時候表現的很生疏。
2、對于文本深度的把握還不夠。在講課的過程中,根據老師的提問,學生生成了很多很好的答案。例如學生會說到:“濁酒一杯家萬里”其實是“愛家”和“愛國”,是“大家”和“小家”的矛盾;會說到“異”,這種情感是因人、因事而異,世在特點的情景之下,產生特定的情感。 而這些都是我之前沒有思考過的問題。
二、對教學過程的診斷反思
中間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 初讀詩歌 初步感知
1、了解作者
范仲淹(986—1052),字希文,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 卒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他幼年喪父,家境十分貧困而能刻苦自學,常稱要以“天下事為己任”。政治上,他清廉為官,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文學上,風格豪放,語言簡練,成就極高。著名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多媒體展示)
2、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詩歌。
(要求讀準讀音,其余同學認真聽,有沒有不正確的讀音?)
3、再請一位同學讀
(要求讀出自己的理解,其余同學認真聽,并點評。)
4、詞的上闕主要寫什么?下闕主要寫什么?
(明確:上闕寫景;下闕抒情)
二、再讀詩歌 研讀賞析
(一)賞析上闕
齊讀上闕(方法提示:讀出聲、讀出情、讀出氣(浩然之氣)
1、上闕寫了哪些景物
2、這些景物合起來展示了一個怎樣的畫面
(選一個浮現到你腦海中的詞語來概括畫面)
3、請選取一個你感受最深的詞語賞析。
(提示:這個詞語讓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一定有一個詞叩動了你的心扉。)
(先請幾位同學選出自己喜歡的詞語賞析)
(小組合作就這個問題繼續討論,合作分享之后,提醒同學們有沒有新的發現?)
(二)解讀下闕(過渡:夕陽西下,日暮蒼山,最容易讓人想家,那這位三軍主帥,無情未必真豪杰,他想家嗎?)
1、出示背景資料(多媒體展示)
據史載,在范仲淹鎮守西北邊疆期間,積極推行軍政改革,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納西北諸羌歸順,深為西夏憚懼,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當時邊境民謠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么厲害的將軍,怎么就打不了勝仗呢?(過渡)
2、進一步了解背景
北宋自從立國之后,就采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強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松警戒,武備松弛。宋仁宗寶元年間,西夏元昊稱帝,連年侵犯宋朝西北邊界。北宋朝廷邊防空虛,以至于“將不如兵,兵不知戰”,宋軍一敗涂地,邊疆告急。
公元1040年,52歲的范仲淹,主動請纓調到軍事要地延州(今陜西延安),挑起了這保家衛國的重擔。范仲淹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士兵,生產戍邊,積極抵御。此詞即作于與西夏對抗時期。
帶著悲憤,帶著無奈,自己自由的讀下闕。(過渡)
2、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句子讀,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三、課堂練筆 深入理解
1、選擇一句詩,描繪詩歌中的情景。
簡短的詩行,加入了我們的理解會變得很豐厚,大家拿起自己的筆,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詩,發揮想象,把你體會到的情景描述出來。
根據以上教學過程,我從兩個方面對這堂課診斷反思:
1、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 古人又說 “詩言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緊緊扣住“景”(——全詩的畫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負)三個字來設計問題。全詞從誦讀入手,以誦讀中感悟的情感來引出詩詞畫面的特點,并引導師生們感悟畫面中不同意象所蘊含的情感。
但是,我雖然重視了景物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課堂上太著急趕時間,并沒有仔細的分析這些景物描寫,學生在賞析的時候也有很多時候是走了套路,套用了以往講過的一些賞析的方法。
2、對于本詞上闕,在引導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四個看似簡單的小問題:“上闕描繪的畫面有什么特點?哪個詞最能體現這一特點?這些畫面蘊含了怎么的情感?”這些問題的設計由淺入深,前面比較簡單的,學生很容易能回答上,但是應該要做到很好的追問,讓學生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知道,還要知其所以然,而追問的藝術是最能體現老師課堂授課機智與教學智慧的。
3、在引導師生從文本中初步篩選出相關信息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師生品讀關鍵字詞比如“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無留意”、“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中“千嶂”與“孤城”、“長煙落日”與“孤城閉”“四面邊聲連角起”中“四面邊塞”及“連角起”所暗含的獨特情緒和獨特環境;歸結出全詞上闋的總的情感特征——獨處邊地歸鄉不得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及四面邊聲情勢緊急的無奈和憂傷。進而引導師生們進一步品讀下闋抒發的情感是否與上闋畫面表達的情感一致。
三、 對教學中提問及追問的診斷反思
例如,從以下兩個教學片段來分析這次教學活動的問題
片段一:
再請一位同學讀
(要求讀出自己的理解,其余同學認真聽,并點評。)
詞的上闕主要寫什么?下闕主要寫什么?
(明確:上闕寫景;下闕抒情)
片段一:
2、請選取一個你感受最深的詞語賞析。
(提示:這個詞語讓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一定有一個詞叩動了你的心扉。)
(先請幾位同學選出自己喜歡的詞語賞析)
(小組合作就這個問題繼續討論,合作分享之后,提醒同學們有沒有新的發現?)
(三)解讀下闕(過渡:夕陽西下,日暮蒼山,最容易讓人想家,那這位三軍主帥,無情未必真豪杰,他想家嗎?)
1、在下闋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設計了幾個簡單的問題:“下闋能直接體現作者情感的詞語是什么?(——淚)征夫為何流淚?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有助于引導師生閱讀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識。師生們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將士流淚的兩個原因——“燕然未勒”“歸家無計”。
2、再由此進一步誘導師生們思考“將士們是否會有勒石邊關,歸家有計的可能?”。進而引出本文的寫作背景介紹,通過背景介紹,師生們了解到宋朝“重文治 輕武力”的獨特治國政策的形成原因;明白了邊關不定的根本原因是由朝廷政策決定的,而不是僅僅靠將士們的浴血奮戰和一腔愛國之情就可以解決的。在此時此地,將士們勒石無功,歸家無計,自然會悲從中來,進而我引導師生們進一步思考:“男兒有淚不輕彈,是什么場面加重了他們的憤懣和愁思,最終以淚洗面?”再次將大家的思緒引回文本。這段的提問對學生來說還有難度,應該設計一些梯度,讓孩子們能更好的夠得著。
3、師生們發現文本中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羌管悠悠霜滿地”中的“濁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滿地”這些獨特視覺形象所蘊含的獨特情感。通過對以上意象的分析,可以讓大家進一步體會戍卒歸家無計的憂傷,將軍勒石無功的郁悶。
4、因為前面的引導做得不錯,孩子們爭相回答問題,但還是對那些不舉手的缺少關注,一堂成功的課堂應該是對普遍的學生有啟發的,而不是表面上的熱鬧,下次還要注意不要流于形式化。
四、對于導入、板書等教學細節的診斷、反思
本課我設計的導入和結語、板書如下
導入
前段時間,央視的詩詞大會為我們舉國上下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重溫唐詩宋詞領略了詩詞文化的魅力。今天,讓我們夢回北宋,一同走進蒼涼的邊塞,去感受范仲淹筆下的塞外之秋,去感受范大將軍的家國之情。
兩千年前的短短詩行,加入了我們理解變得如此豐厚,千言萬語凝結成一句敬重,范公留下的精神不倒,千言萬語,匯成一份熱愛。
用晏殊的一句詩作結,“一曲新詞酒一杯”,我們剛學了一首詞謂之“新詞”,這首新詞如同一杯美酒,品讀它,唇齒留香。
板書設計
雁去 邊聲
景 長煙 落日 (異)
千嶂 孤城
思鄉 思親
情 壯志 愛國 (家)
責任 使命
1、一堂語文課既是視聽的藝術,也是美的呈現,想要達到以上兩者的效果,細節的關注必不可少。開篇的導語,用了“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熱點素材,但是話語有些累贅,還不夠簡練,語言的豐富與美感尚可,導入到這課還有些生硬。可以改動成:“這樣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我們以一曲《漁家傲》為例,去詩中找一找吧!”這樣啟發語氣的語調,更能調動學生的情感,更能吸引同學們的興趣。
2、板書的設計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對一篇課文的總結。好的板書設計文章條分縷析,脈絡分明,而且板書還要追求新穎、別致,讓孩子們一目了然。這個板書設計太過老舊,為了追求形式的工整,內容上還不夠完整。
3、結語的設計比較滿意,濃濃的詩詞味道,用詩詞去詮釋詩詞,學生的理解也更深入,而且還增加了課外積累。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課堂診斷分析,在自我反思中受益無窮。以后努力在課前做好準備;課堂環節緊湊而高效;課堂提問要蹲下身,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盡可能顧及到絕大多數同學;板書、導入、結語等細節做好。使一堂語文課即使美的展示,又是孩子們品讀經典的樂園。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