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次參加的是“銀川市中小學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培訓學習,地點在華東師范大學。開學的第一天,我們在一個傳統的并不豪華的教室進行學習,老師告訴我們,不是沒條件,而是校長立下的規矩,培訓來的同志都是學生,體會下學生一整天坐硬凳子的感受。他要我們先勞其筋骨,困乏其身,然后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由于是假期,我們沒有到中學聽課, 8天都是非常嚴格、辛苦而又充實的講座,一天上課六個小時,沒人叫苦、叫累,尤其是一些老教師,給我們年輕教師做著很好的表率,他們也在積極聽講、做筆記。
在培訓學習時,我不斷聯系著我校的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和思考,思考自己如何實施并改進自己多年來踐行的一些教改方式。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在質疑新型的教學模式,我比較糾結要不要堅持下去,在思想上想極力得到幫助和指導。每當我糾結時,都能直接或間接得到一些領導的指導和對教改的肯定態度,像王毅校長、付主任、楊主任,都曾經給予我指導。安校更不用說,極力主張學案教學。于是我像吃了定心丸,繼續摸索前進!這次的培訓學習,更像雪中送炭,它堅定了我踐行教改的信念,也給了我信心!它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當我聽到華東師大數學系博士鄒家晨講的“數學史與數學教學”時,引用了這樣一段話,用來形容當時學生心目中的數學:如果又一場洪水爆發,請飛到這里來避一下,即使整個世界被淹沒,這本書依然會干巴巴。我的心弦被觸動了,是啊,我們應該不辭辛苦,給數學教育輸入新鮮血液!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我給大家讀兩則學生寫得隨筆,大家就會明白。
1.小學數學是我在數學這門課中唯一的光輝歷程。我對于數學的學習用“恐懼”二字絕不過分,尤其是從高中開始。盡管在升學的激流下,我也曾執著過,努力過,但數學分數回復我的永遠是永無止境的紅色,包括我的高考。進入大學的第二學期,當得知要學數學,我的感覺……就是頓時無語,無法用任何詞匯來來形容當時的心情。
2.面對一大堆數學符號,猶如面對奇形怪狀的石頭。相對無言,惟有汗千行。從此,數學一病不起,在我的世界中永遠如同患了癆病一般,無藥可治得讓我深惡痛絕,想的最多的就是趕緊逃離與它有關的世界。終于等來了高考結束,氣息未平,便氣勢恢宏地把與數學有關的任何資料全賣了個一干二凈,還換了十幾塊零用錢。本想進入大學該永遠和它一刀兩斷,未想,今又與它狹路相逢,感覺真是冤家路窄,終是逃不過這劫。數學,想說愛你不容易。
當我聽到華東師大教科院副教授郁曉華老師講“慕課、微視頻與網絡研修”的講座時,提到現下正在流行的慕課、翻轉課堂、微課時,我想,這些形式的教育也算是給教育輸入的新鮮血液之一吧。但是,對慕課、翻轉課堂、微課也有權威專家發表不同的看法。
在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鐘啟泉(兼任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組長等)老師“靜悄悄的課堂革命”的講座中,鐘老師說:慕課就像一股“妖風”,一會兒又是翻轉課堂。他說翻轉課堂就是個“怪胎”!鐘教授是有一些批判色彩,但是并不否定課改。因為,他說,翻轉課堂在美國、日本確實很好,但是在中國,真的能實現翻轉嗎?我們首先要翻轉思想。其次要研究學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再次要有自己的教學主張,不要聽風就是雨!我想,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里沒有對錯,我想,我們更需要的是實踐!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們形成了許多教育思想和觀念,不是一談轉變,就什么教育思想和觀念都要轉變。而是要大膽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從實際出發,批判的繼承并探索適合當下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事實擺在眼前,傳統滿堂灌的教育教學方法已不再適合這群孩子了,我們必須改變思想觀念,尋求新的教學方法。不論實施怎樣的教學方法,我們首先都應鉆研教材,讀透課本,融自己的思想見解于教材中,多學習,多與同仁交流。
我,一直主張并踐行先學后教,但是不絕對化。先學后教要想實施的好,我們就要在課前花心思,編寫導學案,也即備課。而導學案要想編的精,符合課堂實際,就需要團隊協作!編寫導學案和課堂建設,是我們實施教學改革很重要的兩方面工作。
首先說說編寫導學案:
導學案的設計是課堂學習效率高低的前提條件,要突出“導”。有效預習的前提是要設計適合自己學生的導學案。而且不可忽略導學案中的創設情境。
或許起初教學,不太注重情境導入,當多年經驗積累后,我越來越覺得,盡管學生是提前自主學習,但是情境導入是不可省略的一個環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從何而來?創設恰當的情境不失為一種良方。好的情境創設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豐富想象,內化知識,強化學生的認知行為,促進師生達到和諧統一;好的情境能改變平鋪直敘的刻板式說教。
還記得,我在講“平面”這一節時,創設情境中引入了一段話:大家都看過電視劇《西游記》吧,如來佛對孫悟空說:“你一個跟頭雖有十萬八千里,但不會跑出我的手掌心”。結果孫悟空真沒有跑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孫悟空可以看作是一個點,他的運動成為一條直線,大家說如來佛的手掌像什么?
這段話很快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并且也形象的說明了平面的特性。
新課導學
新課導學主要是導引學生瀏覽了解課本知識,初步感受本節的學習重、難點,為第二天的課堂學習奠定基礎。內容大概有:①學生自主完成的基礎知識,課堂上幾乎不講的內容。②教師點撥輔助學生(或者學生探索性)完成的重難點或典型例題,這是教師課堂上重點點撥或講解的內容。③以學生討論為主的練習與鞏固,這是由學生合作完成的內容。④選擇性的課堂展示。
其次說說課堂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便是討論。討論是交流;討論有教育意義;討論是反思性的;討論是結構化的,有組織、程序和步驟;討論是團體的。
合作學習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根據學習內容而定。可以是組間合作,也可以是組內合作。有時讓同層次同水平的學生在一起交流討論,也可以是學習能力強的帶動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在一起進行講解式的討論,也即所謂的兵教兵;有時讓學生自發組組,尤其高三的學生,習慣已養成,實踐過的老師,應該不少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窗臺跟前圍成一組的;桌子旁圍一組的;黑板前組成一組的;也有與老師圍成一組的。學生邊討論,邊計算,主動、積極而又熱烈,幾乎全員參與。學生討論時,教師有時會隨機參與到某一個自發組的討論中,有時巡視,全面監督。我在讓學生討論時,是站著討論。(當然我們的生源比現在高一還要差很多,為了杜絕睡覺,調動學生,不得已之舉)。但是經過兩年實踐,我發現站著的效果真的比坐著好。只不過,我踐行的時候一個班才50人左右,相對70人的班額肯定好操作。不管哪種方式,都需要老師和班干部有效的組織、監督和落實。
討論的優缺點
優點促進學生對學科內容的掌握;
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
促進態度改變和發展;
培養學生的交流技能。
缺點:難組織;效果難把握;過程難控制,教師會喪失權威;班級規模太大。
再次說說正確叫答。
教師必須掌握正確叫答的方式。教師提問后等候回答的時間叫等候時。研究發現,多數教師提問后叫答時間平均只有1秒。國外研究的建議低水平問題等候3-4秒,高水平問題等候15秒。
過長會浪費時間,失去對課堂的控制,過短使學生無法反應。
提問后再叫學生,避免先叫學生再提問,使學生緊張聽不清問題。
給學生同樣的機會。教師傾向于叫優秀的學生回答,擔心差生回答問題影響教學進程。應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給學生同樣的機會。
有效反饋
對學生回答留下第二等候時,在學生回答后不立即評論而留下補充時間。不要急于提新的問題,或叫另外的學生。
對學生回答必須做出反饋,不管正確與否。不要挖苦回答錯誤的學生。
認真傾聽回答問題的學生,善于運用非評判式的手段,運用語言手段或非語言手段,鼓勵猶豫不決、吞吞吐吐的學生。
最后,教改工作任重道遠,我愿與廣大同仁一起,執著探索、努力追求!最后,我想用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鐘啟泉老師的一段結語,作為我心得體會的結語: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旗幟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每位學生的發展”,它開啟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一個“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的新時代。盡管我們的改革面臨諸多來自舊觀念與舊體制的抵抗,但多元的聲音所激起的對話、論爭與交響,終究使我們看到了新世紀“學校文化”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