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和大家聊天時,一提起政治課,人們就會用枯燥、乏味、空洞等詞來形容。甚至有人說政治課就是洗腦課,把政治老師說成是政治騙子,是統治階級的工具等等。偏見至深令人汗顏。政治課真是如此嗎?給人們就是這個影響嗎?作為一名政治老師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現如今的初中政治課主要講述的是國情、國策、法律和地方的鄉土知識,而高中政治課主要分為四個必修模塊:即經濟與生活、政治與生活、文化與生活、哲學與生活。所以,現在的政治課是非常接地氣的,生活化、實用性、知識性是很強的,是非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并不是人們所認為的空洞的、乏味的、枯燥的洗腦課。
其實,政治課是一門來源于社會生活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倡導生活走進課堂。因此,課堂教學要融入生活,把生活問題引入課堂,使課堂更具開放性。作為政治教師,應努力拉近教材中的理論與現實的距離,挖掘教材,讓學生從生活中品味到理論的精妙,從理論中感受到對生活的指導。如何讓生活走進政治課堂呢?我認為應做好如下幾點:
一、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前提,它的重要性如同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和善于質疑。我認為,
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熱點和焦點,緊跟時代脈搏,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是政治課教學的生命力所在。中高考政治有一個特點,就是及時靈敏的把握時政熱點及信息。所以,課堂教學時老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熱點和信息,利用時政熱點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的欲望,并結合時政熱點和焦點來引導學生發現其中蘊涵的政治問題。如精準扶貧、反腐倡廉、和諧社會、中國夢、、一帶一路、亞投行、簡政放權、經濟“新常態”、人民幣國際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匠精神、供給側改革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互聯網+、薩德事件等,這些都是學生非常關注的、感興趣的時政熱點,也是緊扣時代脈搏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聆聽專家解讀,觀看相關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其中蘊涵的政治問題。教師再把這些時政熱點和我們所學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模塊的理論知識點結合起來。巧妙的課堂設計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高中政治課的時代性、知識性、應用性在他們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時代性和知識性的結合, 也接近了我們的生活實際。所以,它是一門很好的、有極強現實意義的課,是有用的。
其次,要挖掘和利用鄉土和網絡資源,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
鄉土資源屬于校外課程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地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由于鄉土資源來自本地區,教學資源更貼近學生生活,可信度高,因此學生更樂于接受。我們寧夏是回族自治區,有著豐富的鄉土文化,比如回族的飲食、服飾,節日、信仰、喪葬等風俗習慣,在結合我國《文化與生活》模塊時,可以更好理解教材中的觀點,比如當前國家提出的城鎮化建設應體現的文化觀點有哪些?(文化影響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為,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先進健康的文化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以傳遞社會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家鄉的建設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等)。這些觀點都與我們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
再次,有效利用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點,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既貼近生活、觸動心靈,又達到了傳授知識、陶冶情操的目的。比如講到經濟學的股票知識時。可以提問學生,我們中間有誰在炒股或有誰的家長、身邊的朋友在炒股票?你對股票是怎樣理解的?股票的價格應怎樣計算?你以后會不會炒股等,讓學生從理論的角度 并結合我們生活的實際加以講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到《哲學與生活》關于世界的物質性時,引用上帝創世說的一個典故從而調動起學生興趣。《圣經》說,“上帝耶和華是世界上的造物主。耶和華自由的生活了不知道多少個春秋,但感到百無聊賴。有一天,他創造了光,第二天他創造了天堂,第三天他創造了植物,第四天他創造了太陽、月亮和星星,第五天他創造飛禽走獸和各種動物,第六天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了人——用泥土造出一個男人,他就是亞當,并將亞當放在伊甸園里看守果園。后來,亞當向上帝訴說了自己的寂寞,上帝就從亞當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出了一個女人——夏娃,讓他們結為夫妻。后來,亞當和夏娃因為偷吃了禁果,被貶到了地上,遂成為了人類的祖先。”請問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最后引導學生這是西方古人對人類起源的一種猜測。在哲學上,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這是錯誤的。真正的世界是物質的。把現實生活中炒股知識與課堂結合起來,把寓言故事同課堂結合起來,讓思想政治課回歸生活,極大的調動起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
三、指導學生運用理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注重實用性。
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是新課程的重要特征。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能一廂情愿地單向灌輸,要尊重學生個性和尊嚴,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熱情,激發學生的道德和生活需要,使學生產生強烈學習愿望。因此教學中要突出實踐性,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和實踐能力。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許多活動性建議應盡可能安排在教學內容中,并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區服務和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
例如:在高一的《經濟與生活》的教材里,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利息的計算、理財產品的計算、個人所得稅的計算等現實性很強、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實際問題,學生是很感興趣的,結合生活事例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來得出結論。有的同學拿來存款、取款憑證和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單和個人的信用卡在課堂上展示、講解,既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注重了知識性,從高考的角度看還是我們高考中必須掌握的一個考點,又注重了實用性,讓學生參與到了課堂中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把課堂上所學知識應用到了我們的生活中。
讓生活走進政治課堂,把政治理論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用自己的眼去看,用心去體會,培養主體意識,鍛煉潛能。讓生活走進政治課堂,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啟發學生結合理論分析生活中的問題,指導學生運用理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還有助于學生步入社會后自覺運用理論知識去關注周圍的人與社會,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哥德說過“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如果把政治課比做樹,那么,社會生活便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水分。脫離社會生活的政治課理論教學是空洞的、蒼白無力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政治課才會生命之樹常青。所以,要讓思想政治課回歸到生活中,讓政治課著實的接地氣,讓政治課擺脫純粹的說教和灌輸,讓政治課發揮它的批判性作用,培養同學們思辨的能力,從而正確的看待歷史、生活和我國現如今的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準確理解我國當前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生活在這樣一個言論很自由的時代,我們快樂著、享受著,但我們不能浮躁,讓思想政治課發揮它應有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