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實現了教材觀的更新,確立了著眼于素質教育,以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為目標的嶄新教材觀。在這一教材觀指導下編寫的新教材,著眼于素質教育,力圖給學生提供知識、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因此,教學中應指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注意體驗自己的思想、覺悟和各種能力的變化。在高中的政治教學中,要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這就需要政治老師尋找到各種途徑和方法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改善學生學習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關于教學過程也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要正確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至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
在新課程的指導下,如何營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間無疑顯得很重要。而創設問題情境、實現師生互動是營造這一空間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良策。問題情境就是把學生置于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去研究新的未知問題的氣氛之中,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這種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將已學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而且還能讓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和方法。因此,教學要以問題情境為載體,這樣才能抓住課堂教學中思維的這個“魂”,也就是抓住課堂教學的根本。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實用型問題情境。
借助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學生所關心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生活,認識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和運用的知識,有些已經進入了他們的潛意識。在教學中引用這類事例,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課學習的現實意義,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愉悅心情,觸發學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日常生活世界引進課堂,創設一些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問題應需而生,使學生的精神需要在課堂上得到體現和重視。
例如:在講授《生活與哲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一部分內容時,以《武林外傳—呂秀才大戰姬無命》的視頻引入,引發學生思考“我、本我、非我”之間的區別來認識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觀點,最后還幫學生樹立了“知識就是力量”的情感和態度,讓學生熱愛學習;在講“矛盾”這一章節時,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現階段學生關心的友誼和愛情的矛盾,求學的壓力、社會約束和內在自由的矛盾、自身能力和目標實現的矛盾等。教師可以讓學生自我剖析其內在心理世界,活生生的問題即可產生,如:為什么會產生自己與同學的矛盾、自己與父母的矛盾、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等,這些矛盾要如何解決。教師亦可有的放矢,以此來啟迪學生,從而使矛盾的含義、屬性及其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知識點,幾乎隨時都可以與學生的思想需要密切結合。這既可以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和突破這一節的重、難點,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見,結合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根據學生的好奇心理,創設矛盾型問題情境。
陶行知曾說:“教是為了不教”。我們的教學是通過對學生的知識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學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探索欲望強,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提出讓學生感到不可思議的問題,即讓學生質疑,從而產生對問題有刨根問底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習高二《哲學常識》“把握思維的奧妙”時,以鳥筑巢和國家體育館鳥巢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讓學生思考人和動物行為的不同,從而引出意識的相關內容,而且牢記動物的大腦不能產生意識,只有人腦才能產生意識。在課程結束時,結合物質與意識的相關知識提出問題“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能的”,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加深對于唯物論的認識和理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故意”提出相反的觀點,誘導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學習規律概念時,有的教師就先提出:“水往高處流,人向低處走”是不是規律?學生總愛回答說:不是。教師又問:“那么,‘水往低處流,人向高處走’就是規律嗎?”學生往往回答為是。這樣,“思維矛盾的種子”就埋下了。教師由此再與學生共同討論,展開分析,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創設階梯型問題情境。
愛因斯坦說過:“系統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師不斷地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階梯型問題情境,就是將問題化整為零,層層深入地設置一系列問題的教學情境。它是在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難以理解有關問題時設置的。這樣的問題,啟發性和邏輯性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認識心理,能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掌握相關知識。
在學習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思維模擬。結合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的發展過程,讓學生思考整個世界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是如何體現變化發展的,又是什么促使世界在發展,最后得出結論:世界是永恒發展的,那么如何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即方法論要求是什么。不僅能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入課程內容的學習,還能幫助學生將知識聯系起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這個基礎上,使學生理解“什么是變化”、“什么是發展”,并進一步分析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關系。
通過一個個刨根問底的設問,可以把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引向深入,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根據學生的好強心理,創設爭論型問題情境。
中學生普遍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故意設錯立疑,通過預設有爭論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爭論,這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能克服思維的片面性,使學生在爭論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興趣得到進一步激發,從而深化對有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在學習有關“量變引起質變”這一哲學的問題時,我曾讓學生討論了一個文字問題“二十歲麻子無頭發黑臉大腳不大好看”,如何組合可以得出不同的樣子,學生積極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二十歲,麻子,無頭發,黑臉,大腳,不大好看;二十歲,麻子無,頭發黑,臉大,腳不大,好看兩種結論,學生親自參與并得出結論:事物結構和排列次序的變化引起事物的質變。同樣,在講到“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時,我舉了一例:著名小說家莫伯桑在一部小說寫作中需要細膩描寫一個人被踢后的感覺,但因他本人沒有這種體驗,實在難以下筆,于是走到大街上,正好遇到一個乞丐,就說“你踢我幾腳,我給你錢”。講到這,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學生不假思索地講:“神經病!”對學生的如此反映,我并沒有加以批駁,而是適機提出問題:“被多數人看作是有神經病的莫伯桑,為什么能成為著名小說家?”“他跟別人有何區別?”問題一提出,學生之間果然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采用何種方法,都要求教師認真分析教材,結合認知理論,努力使創設的問題符合教學目標、把握關鍵、難易適中、層層推進,保證學生的求知欲由淺入深,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從而獲得新知識。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根據創設的情境,積極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創設問題情境需注意的問題
“提問”是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著名的“助產術”之核心,是最古老、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學方法。在當前新課程的背景下,創設問題情境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語言表述要明確具體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對問題不同的語言表述,直接影響學生思維的方向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回答問題之所以語無倫次、邏輯混亂,就在于他對問題本身理解不清。
二、要能夠促使學生提出新的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僅是教師設疑、學生回答。教師還應有目的地創設一種能促使學生提出新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善于創造性地思維并創造性地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其另一個作用就在于讓學生學會質疑。因此,教師不要一味地給學生問題,而應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敢于追問,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為只有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更貼近其思維實際,更能引發其探究。
三、要注重師生間的互動
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是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融合點,是一種雙向交流。其真正目的是讓學生“活“起來,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高見”。所以,應允許師生之間存在觀點、思維方法的分歧。但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每講完一個問題后便問“是不是”,“對不對”。有些問題無疑而問,有些問題淺顯易答,有些問題空而難答,有些問題深而難答,而學生齊聲回答的都是一個聲音:“是”或“不是”,“對”或“不對”。久而久之,人云亦云,習以為常。這種教學習慣或行為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多向思維、創新能力乃至其他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更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實際上很多問題不是用一兩個字就能回答的,有些問題又可以是提出來讓學生日后思考的。
四、問題的提出絕不能牽強附會
合適的問題情境之所以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是因為在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原有認識水平之間產生了沖突,從而把學生引入到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去,從而誘發其積極思考。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只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暴露學生產生的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也可以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當然也可能會面臨挫折與失敗,但這卻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人智能發展的內在要求。這才是創設問題情境的深層次目的。
五、問題情境的創設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許多老師一說起情境,往往只想到一節課的引入。的確,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政治課開始,教師若能善于結合教學實際,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當然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但情境的創設不應只在課的開始階段,在整個知識的發生、發展,規律的揭示、形成和應用過程中,教師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
六、問題情境的設置應注重時空的有效性
教學若不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就沒有現實感覺,學生也就沒有學習的動機。所以,問題情境的創設應貼近學生生活,要有時代生活氣息。如:在學習《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時,我以剛剛結束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評選實況(視頻資料)為情境,提出問題:“‘五福娃’為什么能從眾多參評作品中脫穎而出?”讓學生在分析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哲學原理——“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
此外,作為教師還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問題情境創設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并非是教學的目的,政治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并最終能將這些知識應用于不同的情境。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政治學科和學生的特點,合理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到對知識的發生、發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課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