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溫柔新質地,文學新書寫
張悅然的新作《繭》是2016年最受關注的長篇小說之一,它自出版以來迅速登上各大圖書推薦榜單,入圍深圳十大好書前50,榮獲2016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大賞(大陸場)“年度最期待作家”,并為作家贏得《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中國青年領袖”的榮譽。媒體和評論界也都給予這部作品高度的關注,并進行了廣泛和深度的報道,為讀者理解這部作品做了多方位的探討。
張悅然是八零后非常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作家。在這部凝結了作者七年心力的作品中,張悅然用一種煥然的新姿重新面對廣大讀者,她帶著自己的困惑與思考,用獨屬于她的那種靈動的語言,在歷史的迷霧中穿行,張開一雙八零后探尋的眼睛,為讀者引領到一個歷史與父輩的新場景中來。《繭》成功地跨越了作家青春經驗寫作的過往,而用更為素樸的寫作直面一個成長的陰影。小說的主人公李佳棲和程恭的童年是相似的,都在一團完全不知道的謎團中掙扎、突圍,想要弄清楚無形中捆綁自己的是什么。張悅然借助兩個人的雙聲部敘述,帶領讀者看見了他們彼此匱乏而又壓抑的青春,同時也跟隨他們窺探到父輩間糾葛的恩怨,從而觸摸到了一個結了痂的歷史的傷疤。這種探尋和把握歷史父輩以及成長傷痕的寫作姿態,在80后一代的作家中,可以說是開了風氣之先。
張悅然用一個跨越三代人,歷時四十年的故事,既實現了自身創作上的蛻變,也讓整個80后一代的寫作掘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她讓我們意識到,歷史自有它的延伸和流轉,歷史是每一個個體的歷史,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觀察和思考歷史的交接點。張悅然正是要借助《繭》來表達80后的立場和思考,為了要更充沛和溫暖的今天,她決定來一次逆流而上的探尋。這是張悅然這部《繭》引起廣泛討論和關注的原因所在,也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和推廣《繭》的意義所在,它的出版使人文社的作家隊伍更加年輕化的同時,也讓讀者和評論者看到80后一代創作的更加成熟,這是文學創作梯級遞進的良好發展態勢,是大家樂見其成的成績。
張悅然的《繭》,這部直接對話歷史的創作,讓我們在重新思考歷史的血脈如何在幾代人身上輾轉流淌的同時,也開始重新認識觀念意義上的八零后創作。我們相信,長篇小說《繭》不僅是張悅然個人創作的一座里程碑,也會是一部標志著八零后寫作新質地和新方向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