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中適合微課教學的知識點
高中生物知識具有抽象性、微觀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認為高中生物抽象的概念多,微觀知識點多,基本原理多,記憶的知識也多。高中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識,如果適當使用微課,可讓學生認識精彩的生物微觀世界,提高學生的微觀想象力。例如,細胞的結構,細胞如何完成各種生命活動等,要學習這些知識就需要微觀想象力,微觀想象力是高中生物學習的重要特征和要求,通過微課可以架設從微觀到宏觀的橋梁,培養學生的微觀想象力,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將微觀知識宏觀化,將零碎的知識系統化。
微課制作的目的主要是啟發教學,為學生解惑,或者教學資源的分享,一節微課是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的一個知識點,因此授課內容的選擇,是微課成功的第一步。那么,高中的哪些知識點適合作微課?
我認為選擇標準有:首先,這個知識點是教學重難點問題,且已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也可以是一些實驗活動等,例如:學校沒有條件做的實驗,例如,必修一中的《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必修二中的《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必修三中的《模擬尿糖的實驗》、《調查土壤中小動物的豐富度》,或者做完效果比較差的實驗,如必修一中的《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其次,微課要使用多媒體表達,因為選擇的授課內容要適合加入豐富的圖形圖像,精彩的動畫,聲色兼有的視頻資料。例如:必修一中《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就是以分泌蛋白為例講解各種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必修二中《基因的表達》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又適合加入豐富的轉錄和翻譯的視屏,知識講解,理解就相對簡單。最后,在一些教學環境的學習活動和認任務中,也適合用微課呈現。例如,必修一中《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滲透作用》《有絲分裂的實驗》,必修二中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DNA的半保留復制的實驗》,必修三中的《植物生長素的發現》。至于學生能夠通過自己閱讀教材就可以理解的內容則不需要也不適合做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