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三省起伏的命運將與他緊緊相連
1905年,河南確山縣李灣村的佃農馬錫齡家出生了一個男嬰。這個男嬰降生的一年是中國東北地區災難深重的一年,就在這一年日本和沙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東三省的土地上激烈爭奪,最終沙俄落敗,被迫將在東北地區攫取的殖民權利轉讓給日本。此時的馬家沉浸在喜得男嬰的幸福中,他們不會想到此后中國東三省起伏的命運將與這個男嬰緊緊相連,這個男嬰就是日后名震關東的楊靖宇司令。
楊靖宇(1905——1940)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早年在家鄉領導當地農民運動,后被黨組織派往東北領導抗日工作,曾任中共滿洲省委委員、軍委代理書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師長兼政委、東北民主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軍殺害壯烈犧牲,年僅35歲。
少年時代的楊靖宇十分仰慕英雄,他親眼見證了農民運動領袖白朗領導的豫西農民起義,劫富濟貧的農民運動給小楊靖宇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1923年考入了河南省立第一工業學校,那時的他受到《向導》、《新青年》等革命書刊先進思想的積極影響開始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1926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6年10月,他接受黨的指示,離校趕赴確山、信陽等地,組織農民運動,發動京漢鐵路沿線工人破壞敵人后方交通運輸設施。年僅22歲的楊靖宇指揮10萬多農民手持大刀長矛,高舉紅旗,激戰四個晝夜攻占了確山縣城,活捉了反動縣長,青年楊靖宇開始在革命的洪流中嶄露頭角。
1927年6月,楊靖宇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依據東北抗聯領導人周保中著《周保中文選》中收錄的文章《楊靖宇將軍生平事跡》等文獻顯示【周保中著. 周保中文選.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15.01.135頁】,楊靖宇的入黨時間似應為1927年5月)此后他深入豫東南廣大農村,發動了秋收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鄂豫皖別動大隊,他領導的部隊在河南確山、汝南、信陽、羅山等縣開展運動,打擊土豪劣紳救濟貧民,這震撼了中原大地的反動軍閥統治,使得他成為舊軍閥的眼中釘,張開大網開始了對他的全面搜捕。
由于情勢緊急,1928年冬中共中央決定暫時調他赴上海在黨中央的秘密訓練班學習。
風雨如晦的時代形勢鑄就了鐵骨錚錚的英雄丹心。1929年春他被派赴東北地區的中共滿洲省委開展工作,擔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開始了他在白山黑水間的十一年征程。到達撫順礦區的楊靖宇深入工人群眾,與工人同甘共苦,那時撫順的礦工有一半都是山東人,他的確山口音與山東曹州口音非常接近,就這樣他和當地礦工攀上老鄉,與他們朝夕相處。
他在給省委的報告中說,“在白區做工人運動,不能于工人之外,必須職業化在工人之中,和工人同寢、同食、同作、同息,才能很好地了解工人的要求,領導工人斗爭,組織與教育工人,自己才能得到最好的掩護。”在他的細致工作之下,撫順礦區的工人運動基礎迅速落實,并擴大到本溪、鞍山等地。
1932年春,中共哈爾濱市委成立,他擔任市委第一任書記,在三十六棚機車車輛廠、道外皮鞋廠、毛線廠,各中學及呼海鐵路沿線,日夜不停地工作,建立起黨的組織和抗日救國會。同年他將吉林磐石、海龍等地的抗日游擊隊整合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使其成為了我黨在南滿掌握的一支重要武裝。這支武裝部隊在他的領導下采取靈活游機戰術,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襲擊吉海鐵路沿線及其以東地區的日偽軍據點,屢獲勝利。
南滿游擊隊伍的壯大使其成為東北抗日武裝的核心力量,挽回了受國民黨反動派消極影響而崩潰的遼寧民眾自衛軍及東北義勇軍造成的頹勢。
“靖宇”之名由來:平靖宇內,痛擊日寇
楊靖宇為逃避敵人的追捕用過兩個化名,一個化名是張貫一,他曾說“改名張貫一隨我母親姓張,牢記慈母養育之恩,一以貫之堅持革命不動搖”。
第二個化名便是廣為人知的楊靖宇。1932年,黨組織要求其化名給省委報告,他說道:“在開封讀書時立志要平靖宇內,現今東北處于亂世,我外祖姓楊,就化名‘楊靖宇’吧。”“靖宇”意在平靖宇內,痛擊日寇,他給自己的兩個化名充分表達了自己不忘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
1933年,楊靖宇充分貫徹黨中央關于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統一抗日武裝的政策指示,他把所率領部隊的名稱改為東北人民革命軍,正式成為東北抗日革命力量的代表,從此人民抗日武裝聲威大震。
《滿洲國治安小史》記載日偽政權警務總局面對楊靖宇率領的人民武裝曾十分震驚,滿洲事變后在磐石附近活動的中國共產黨縣委組織了武裝游擊隊,并稱為紅軍,到大同二年(1933年)9月,軍長楊靖宇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成為全滿之首,同年10月勢力影響到奉天省內之金川、柳河、清原各縣。
1936年,東北人民革命軍聯合其他抗日武裝力量組成抗日聯軍,先后編入聯軍的有11支抗日武裝,楊靖宇任抗日聯軍第一軍長兼政委。同年他在黨中央的指導下領導建立了中共南滿省委,整頓和擴建了各地方黨組織及抗日救國會。
日寇威脅利誘的無恥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敗類
東北抗聯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力量。
毛澤東對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高度重視,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的注釋中,對東北抗日聯軍給予了高度評價:“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以后,中國共產黨號召人民武裝反抗,組織了抗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援助了各種形式的抗日義勇軍。一九三四年后,一切東北抗日的隊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成為統一的東北抗日聯軍,以著名的共產黨員楊靖寧為總指揮,長期堅持了東北的抗日游擊戰爭。”
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致電楊靖宇和其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贊譽他們為“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
東北抗聯是飽含家國之恨、徹骨之仇的熱血兒女組成的鋼鐵長城。《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中唱道:“乒乓的沖鋒殺敵繳械聲,那是革命勝利的鐵證。正確的革命信條應遵守,官長士兵待遇都平等。鐵一般的軍紀軍風要服從,鍛煉成無敵的革命鐵軍。”
楊靖宇作為東北抗聯的領袖一直用革命理想支撐著艱難的斗爭,他曾向全軍將士呼吁:“我軍處于日寇侵略華北的后方基地,又是內地抗戰的前哨和先鋒,每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青年團員、愛國志士,必須貢獻最后一滴血來絆住敵人,打擊和消滅敵人,長期苦斗下去,勝利一定屬于偉大的中國人民”。
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發行的《救國時報》在抗戰時期致力于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東北抗聯的活動做了大量的報道,報紙以大量篇幅報道了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聯第一軍同日偽軍斗爭的消息,稱贊“楊靖宇與趙尚志、王德泰等稱為東北人民唯一有希望、有信仰的能有把握收復失地的民族英雄”,“楊司令是東三省第一個執行游擊戰術的人”,“是東北反日反帝戰爭的堅決領導者”。
1935年秋至1937年初,日軍頭領三木率關東軍基干部隊四個師,并從熱河方面調動精銳兵力集中于安沈、沈海鐵路沿線,對東北抗聯進行掃蕩。楊靖宇采取“敵合我分,敵進我退,以優勢兵力,乘敵之虛,各個擊破”的靈活作戰方略,抵御了敵人的進攻。楊靖宇部隊的節節勝利在日軍侵略東北的全盤部署中撕開了一個口子,就像一把尖刀扎進了敵人的要害。
隨后日軍組織反撲,開始從日本本土及朝鮮半島瘋狂征斂兵力,目標就是剪除東北抗聯這個心腹大患,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治安肅正”計劃,采取法西斯恐怖統治手段加強對東北人民的軍事管制,采取歸屯并戶、保甲連坐等政治經濟手段嚴格鉗制人民的手足,對于深山密林等一些難于控制的地區就以三光政策進行血腥清理,造成恐怖的無人區。這使得在南滿活躍的東北抗聯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日軍為了盡快剪除東北抗聯的威脅,一方面高懸重金要取他性命,一方面妄圖對楊靖宇實施誘降,面對狡詐的敵人,楊靖宇嚴加痛斥:“一個忠貞的共產黨員——民族革命的戰士,為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為民族的解放事業,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志是不會動搖的,最后勝利的信心是堅定的,日寇威脅利誘的無恥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敗類”。
敵人也為之落淚
血雨腥風的抗日斗爭嚴重威脅著東北抗聯的發展,日軍逐漸投入大量兵力加大了對南滿地區抗日力量的清剿力度,其重要目標就是消滅楊靖宇。楊靖宇和他的戰友們,在苦寒少糧、孤立無援的林海雪原中進行著頑強的斗爭,他們以鋼鐵般的意志反抗日軍的殘酷統治。
1938年秋到1939年,東北抗聯面臨的軍事壓力越來越大,革命環境急轉直下,楊靖宇面對敵人強大的攻勢沒有畏懼,更加強化了隊伍建設,不管嚴寒酷暑他都身先士卒,為突出敵人的包圍努力斗爭。
1939年冬天的嚴寒席卷了整個長白山區,楊靖宇率領的抗聯第一路軍仍然堅持武裝斗爭與殘暴的敵人作著殊死較量,日軍絞盡腦汁想要消滅楊靖宇這支部隊。
提起楊靖宇的名字,日軍是又恨又怕,為抓住楊靖宇,肅清抗日力量,日軍開出了這樣的懸賞條件,一兩肉賞一兩金子,一兩骨頭賞一斤金子。1940年1月初,敵人偵知楊靖宇率領的東北抗聯部隊在吉林濛江縣那爾轟附近集結,日軍跨越山谷在林海雪原里張羅布網,急不可耐的要抓獲楊靖宇。楊靖宇迅速采取緊急措施,將部隊人馬分散,進行分頭突圍,他自己則率領部隊離開濛江西部林區,向東謀求與二方面軍會合,他忍受著極度的饑餓和困頓,抱著視死如歸的信念與敵人周旋。
當年與楊靖宇并肩作戰的警衛戰士黃生發老人回憶道:“就在楊司令他們為解決棉衣問題召集各方面軍負責人開會研究時,因叛徒出賣,在那爾轟的東北岔一帶被岸谷隆一郎帶領的日偽軍層層包圍,兵力達4萬多人……在我們的正面,敵人滿山滿谷,為了掩護各部隊分頭轉移,楊司令帶領我們300多人在正面吸引敵人,由機槍連開路,生生撕開一條口子……”
黃生發老人還回憶說,“雪地行軍,褲子總是濕的,寒風一吹,凍成冰甲,很難打彎,也不知有多沉,邁步很吃力……衣服全叫樹枝扯爛了,開著花,白天黑夜都掛著厚厚的霜,渾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涼的……更難的是沒有吃的,不要說糧食啊,連草也被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里,沒法找,沒法挖,我們只好吃那難咽的樹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強吃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到了1940年2月7日,伴隨楊靖宇的只有15名戰士了,到2月18日,他僅有的兩名警衛員也相繼犧牲了,至此楊靖宇只身一人陷于敵人包圍的絕境中。
他忍受了整整五天五夜的饑餓和嚴寒,于2月23日到達濛江縣西南保安村以南三道崴子。由于叛徒的告密,敵人沿著楊靖宇在雪地前進的路線步步緊逼,最終殘忍地殺害了領導東北抗日運動十一年的革命領袖楊靖宇,他身負數彈光榮殉國,他的熱血浸入了他為之奮斗了十一年的東北大地,融進了林海雪原的皚皚白雪之中。
敵人以凱旋者的姿態與楊靖宇烈士的遺體合影,并把他的遺體運回了濛江縣城,日軍殘忍的割下了楊靖宇的頭顱送往偽滿洲國的新京開宴慶功,同時敵人對于楊靖宇孤身一人在冰天雪地熬過五天五夜感到疑惑不解,他們劃開了楊靖宇的腹胃,驚奇地發現他的胃里竟然沒有一顆糧食,只有難以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所見者莫不震驚哀悼。
偽通化警務廳廳長岸谷隆一郎得知楊靖宇的胃里只有樹皮草根和棉花而沒有一粒糧食的時候不得不感嘆道,雖為敵人,目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在濛江縣岸谷隆一郎為楊靖宇舉行了慰靈祭,為楊靖宇主祭下葬,并以楊靖宇的斗爭精神訓誡將士。
在日本方面對此事的報道中,有這樣一段記述:(當日軍確認擊斃的人就是楊靖宇后),在場所有的人都發出了 “男兒之泣”,所謂“男兒之泣”,就是連日軍也感到這是真正的一個男子漢,一個大丈夫。
楊靖宇雖然倒下了,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東北抗日聯軍的旗幟并沒有倒下,楊靖宇捐軀報國、不惜滅身的精神意志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抵御侵略、保衛家國的理想信念。東北抗聯繼續在白山黑水間開展著游擊戰爭,長白山巔、黑龍江畔都活躍著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堅持抗日武裝斗爭,這為奪取全國抗戰勝利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楊靖宇將軍的戰友、東北抗聯主要領導人周保中滿掬熱淚為楊靖宇寫下了這樣的悼詞:
“將軍氣節,高白山,黨員模范,拋頭顱,慷慨激昂,求大解放。革命斗爭為整體,哪管自己存和亡,千萬人,景仰勛跡,永難忘。”
生前,他的威名使敵人聞風喪膽,死后,他的精神依然震撼著敵人。“靖宇”這個氣勢恢宏的名字成為抗戰時期抵御侵略的民族精神旗幟。
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楊靖宇犧牲地濛江縣改為靖宇縣,以示永久紀念。
1957年,黑龍江省暨哈爾濱市黨政軍民為楊靖宇隆重舉行遺首恭送儀式,通化市黨政軍民舉行了隆重的迎歸儀式。
1958年,楊靖宇的遺首和遺體正式合并安葬,一代英靈永遠棲息在他所深愛的白山黑水間,守衛著林海雪原的和平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