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鄉之間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的城市的拉力與差距越來越大的鄉村間的推力,農村人越來越多的離家外出,尋求更多的經濟收入,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人口的流動雖然緩解了人地之間的矛盾,促進了農村與外界的交流,提高了農村的經濟收入。
但也出現了各種問題:比如農村很多地方出現了“老人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農村的土地上,農村的人越來越少,部分農村由于人口的流動,導致衰敗,還有更多……這一切都歸于城鄉發展不均衡導致。未來縮小城鄉差距,給農村以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
一場人類歷史上
前所未有的人口大遷移
正在中國發生
一方面
中國城鎮化率從1995年的29%
飆升至2018年的近60%
城市人口愈發稠密
另一方面
農村人口從1995年的最高峰8.6億
下降到2018年的5.6億
整整減少了
3億人
3億人離開農村
農村人口愈發凋零
有人認為
這是一場對農民、農村的浩劫
傳統的鄉土中國因此土崩瓦解
也有人認為
這是一次歷史機遇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紀元
將從此開啟
無論是哪種答案
中國農村都不再是原來的模樣
它已經走到了
一個決定未來命運的十字路口
01
人
首先
是人口結構的空心化
人的離開
曾無數次在農村上演
青壯年勞動力
去往城市打工
躍過龍門的鯉魚
要到外地就學
從今往后
他們中的多數人
每年只會回來一次
年輕人流失
勞動力流失
智力流失
人去樓空、宅院深鎖
這樣的農村好似被從中間掏空
這便是農村的“空心化”
從新疆、內蒙古、東北
到中東部各大城市周圍
空心化的農村在全國廣泛分布
影響著農村的面貌
失去青壯年支撐的農村
只留下不愿離開的老人
不忍離開的婦女
不能離開的兒童
這便是所謂的
“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
老人們需要承受孤獨,不給子女添麻煩,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還需要為兒女們照看孫輩
而孫輩入學的學校
卻在大量消失
從2002到2017年的15年間
因為生源減少等原因
中國的小學經歷了大規模撤點并校
小學數量驟減64%
達29萬所
撤點并校之后
孩子只能到更遠的地方就學
2013年審計署的一份抽查顯示
每天上學徒步5千米以上的農村小學生
超過10萬人
但與他們和父母的距離相比
徒步上學的距離就不算什么了
有調查顯示
只有近四分之一的留守兒童
每周能和父母通上電話
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
與父母通話的時間在3分鐘之內
他們往往比同齡人更加早熟
包括主動分擔家中的事務
幫助照顧更小的弟弟妹妹,但是
留下的人在望穿秋水
離開的人卻歸期無定
此外
田野間勞作的人員
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報
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
年齡55歲及以上的
超過1億人
占比33.6%
在一些地方
田間勞作甚至大部分由婦女承擔
但即便如此
每年仍有大量耕地撂荒
以耕作難度大、最容易撂荒的山區為例
2014-2015年
科研人員調查的235個村莊中
存在撂荒的村莊比例高達78.3%
農業生產的主體在老齡化
農業勞動者的素質在下降
農業生產的意愿在下降
新一代的農村年輕人
90后、00后
也在向往著城市化的生活
未來
將由誰來進行農業生產呢?
02
住宅
人口結構的空心化之外
則是住宅的空心化
一方面
外出務工的村民賺錢后
在農村蓋起新房
卻長期閑置
“房越蓋越好,人越來越少”
從北方地區的超大型村莊
到南方地區的精致人家
修葺一新的外表下
都有著相當比例的住宅無人居住
另一方面
老舊的住宅
在居民離開后
更是因為缺乏維護
而日益破敗
在甘肅景泰縣
明代遺留的軍事要塞永泰龜城
數十年前仍有一兩千村民居住
從空中俯瞰
村民的房屋如一個個方塊
鱗次櫛比
近看
卻是斷壁殘垣
因為生態惡化和貧困
大部分居民早已搬離
只留下數十戶人家
以養羊為生
在廣東肇慶市高要區
以八卦布局的黎槎村
早已經沒有往日的喧囂
村民們多數都搬到了新式住宅
數百年的古宅就此荒廢
當一戶一宅的荒廢逐漸蔓延
就是整個村莊的荒廢
1990年
中國擁有自然村377.3萬個
到了2017年
便只剩下244.9萬個
27年間減少了132.4萬個
減少的原因多種多樣
惡劣的居住環境加速人口流失
使得村落整體被拋棄
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廣西桂林陽朔
喀斯特峰林溫潤而秀麗
峰林中
30多戶廖姓村民
用石頭壘起村寨
名為“大沖村”
村寨坐北朝南
南北西三個寨門全用片石砌成
下窄上寬,只能容一人通過
寨門兩側還有石墻
用于阻擋外界侵擾
頗具特色
然而
堅固的石寨提供了安全的居所
卻無法提供足夠的水源
喀斯特地貌不易儲水的特征
使得村民不得不棄寨而去
若干年后
村內大樹蒼翠成蔭
藤蔓爬滿石屋
古樸的石板路
青草與鮮花點綴
卻再無人聲鼎沸
缺水不光是在喀斯特地區
黃土高原上更是常見
在陜西澄城縣北部的水蓮村
黃土峁、黃土墚、黃土溝谷
各種黃土地貌遍布大地
干旱而貧瘠
當僅有的溪水斷絕后
村民陸續搬離
數千平方米的高大宅院
頹然廢棄
依崖就勢、氣勢雄渾的窯洞群
接連坍塌
曾經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變成了一片煙云
留在人們的回憶中
不僅僅是干旱
地質災害同樣威脅深重
在安徽歙(shè)縣
黃山、天目山群山交匯
150多戶人家
在山坳中倚山而建
四周云霧翻騰
好似水汽氤氳的湖面
因此得名“湖山村”
然而
美麗的湖山村
卻面臨著山體滑坡的威脅
村民們最終只能舍家棄田
留下一片住宅的空殼
另外
資源枯竭對村落的威脅也不容小覷
在中國最大的漁場浙江舟山群島
無數漁村以海為生
從空中俯瞰
它們依山傍海
房屋星星點點
從山上向海眺望
更是碧海藍天、風光無限
然而當你近觀這些漁村時
卻發現這里早已無人居住
茂密的爬山虎吞沒了整個村莊
有如綠野仙蹤
原來
上個世紀以來
舟山群島漁業資源的減少
使得漁民失去了經濟來源
于是人類被迫遷出
大自然重新占領了這片土地
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貌
自然因素之外
人為因素對村落的存續也影響極大
開礦引發的地面沉陷
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
重大的工程建設
都可以改變村莊的命運
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則是
日益擴張的城市
山東青島的顧家島村
漁民們出海捕漁
曾經千帆競渡、景色綺麗
到了2018年
城市的開發建設
已經將它夷為瓦礫
全新的旅游度假區即將取代它的存在
而它的命運
不過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
萬千村莊命運的縮影
人口結構的空心化
住宅的空心化
甚至整個村莊的荒廢
這便是中國部分農村正在展現的面貌
未來
這種狀況還會持續嗎?
難道這就是農村的未來嗎?
03
機遇
千年來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農”
一直是當仁不讓的主題
我們曾擁有
世界上最多的農業人口
我們曾試圖
將一切能開墾的荒野轉化為農田
我們曾努力
在一切能定居的地方建立村落
但是在現代社會
我們真的需要
這么多的農業人口嗎?
我們還要用傳統的方式
繼續開墾農田嗎?
我們還要努力維持
數量如此龐大的村落嗎?
不
時代已經變了
讓我們收起哀傷,擁抱變化
①
農業
因為耕地破碎
耕作方式傳統
中國許多地方的農業生產
只能維持著低水平的運作
依靠人力、畜力
生產著微薄的糧食
而在美國
依靠機械化生產
大豆畝產量比中國高出40%
人力成本及其他投入
卻比中國還要低14%
這也正是中國曾大量進口美國大豆的原因
中國農業的未來
也一定會是機械化
今天
我們在東北平原上
用插秧機種植水稻
用再用各種專業化的采收機
進行采收
辣椒苗移栽機栽種辣椒
在華北平原上
收割機來回奔馳
無人機機群集體起飛
低空噴施農藥
智能化的溫室里
無土栽培有機蔬菜
再加上
針對中國山地較多
而生產的山地型農業機械
未來中國的農業將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這個角度講
中國的農業人口還將大幅減少
繼續城鎮化而不固守農村的一畝三分地
才是大勢所趨
②
土地
農業機械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是要有一定規模化的耕地
農村人口的減少
將為我們增加這樣的機會
原本分配到小家小戶的細碎耕地
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集中起來
統一耕作
而空心村里現在廢棄的房屋
通過整治可以增加土地1.14億畝
相當于一個寧夏自治區的面積
空心化的村莊
通過人口遷移、村莊合并
不但可以提升農民居住條件
還有利于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把人類曾經占據的
但并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
重新交還大自然
未來中國村落數量的減少
也是大勢所趨
③
產業
我們都曾有一個固有印象
農村就應該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落
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事實證明
這種認知早已過時
農村其實是多種產業的人類聚落
農業只是其中之一
近些年
正是那些抓住了各種機遇的農村
為我們打開了未來農村的想象力
包括發展旅游
打造傳統手工藝
建立工廠
甚至開辦鄉村書店
拓展電子商務
引入會展酒店
可見
科技、互聯網、全球化
都是中國農村的新機遇
給中國農民多大自由
中國農民就能創造多大的奇跡
產業興旺的農村
能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能讓大部分農民收入倍增
農民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
農村成為一個體面的居所
吸引年輕人、科技人才不斷加入
形成良性循環
總之
現代化的農業生產
興旺的多種產業
宜居的生態環境
將真正改變農村的面貌
改變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的現狀
這將是中國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鄉村振興
不僅是國家政策
更是社會責任
許多企業也在行動
在農村產業上
中國平安通過“扶貧保”
向內蒙古烏蘭察布企業陰山優麥
發放3000萬元無息貸款
企業則向1087戶貧困戶
進行原料的建檔種植和定向收購
年人均增收可達到3700元
在寧夏
無論是在全國著名的枸杞產地中寧縣
還是在地勢寬廣、秸稈資源豐富
極為適宜發展畜牧業的同心縣
每個生產流程都在
平安農產品追溯管理系統的幫助下
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
實現在線監測、記錄、分析和建檔
以提升產品產量和品質
而借助平安“三村百寶”互聯網平臺
這些產品得以走出大山、走向各地
每一份購買
都實實在在增加當地貧困農戶的收入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平臺)
在消費者的一餐一飯中
這些亟待振興的鄉村
似乎立刻與外界縮短了距離
而對當地的村民而言
也許在科技的幫助下
他們能再次用自己勤勞的雙手
追上時代的腳步
如果說產業是基礎
讓村民得以開渠引水、自力更生
那么健康則是保障
而教育則是未來
在中國平安投入100億開展的
“三村建設工程”中
除了面向“村官”的產業扶貧外
先進的科技同樣被應用在
“村醫”和“村教”中
利用信息化平臺
農村和城市得以實現遠程互通
村醫APP、遠程培訓、名醫下鄉
互聯網課堂、教師培訓
“智慧醫療”“智慧教育”
紛紛走進鄉村之中
或許這一切只是點點星火
但未來
將會有更多人、更多村落
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擁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這就是
3億人出走后的中國農村
未來,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