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現在雖然只是選考,但是已是中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只有立足中考,以教材為主,以資料為輔,把握中考命題方向,系統、有效的復習是地理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它會使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幫助學生進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
一、 制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做到復習有數,層層深入
根據復習的內容和時間,首先擬訂出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內容包括復習進度、每一章節的復習內容。通常,整個復習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跑教材”,即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提綱挈領地復習。此階段時間約占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半時間,目的是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包括文字、圖等。第二階段是模擬測試,將四本書的知識有機融合,根據中考的具體要求,選擇若干套模擬試題,進行一系列模擬測試,目的是將第一階段分散的初中地理知識進行綜合,形成能力。第三階段是查漏補缺,針對教材中自己掌握中的薄弱環,進一步鞏固。后兩者約占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半時間。
二、夯實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是形成地理能力的基石,沒有基礎知識,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談。考試考查的是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教師應以教材復習為本,在學生看書、結合筆記回顧記憶的基礎上,通過提綱挈領的講解,并依據課標要求,精細梳理教材知識點,讓學生明確各章節內容的重點、難點、考點,并通過填空重要知識點等形式促使學生動手動腦,達到強化記憶,從而扎實地復習掌握好基礎知識。
三、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磨刀不誤砍柴工。當老師針對每部分知識介紹相應的學習方法,如分類歸納法、總結規律法、聯系實際法、圖示法、巧記法等,請同學們注意領悟,多思考“我怎樣學習”,“如何判斷各種類型的地圖和地理統計圖表,如何比較分析、評價地理事物和現象”等等,多總結、摸索適合自己的求實靈活的地理學習方法,理清解題思路,形成準確、簡潔的書面語言,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就能提高學生的地理中考應試能力和綜合素質。
四、重視地圖的重要作用
地圖被譽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它與文字是相輔相成的。地理圖象印證文字內容,文字描述圖象。圖象知識的講授,也就是地理知識的傳授過程。掌握了圖象知識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內容,復習教學中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把地理知識落實在地圖上,邊講解邊引導學生看圖(掛圖、地圖冊或教材圖象),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這樣,才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建立空間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讀圖訓練——讀圖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建立空間概念的重要一環。在學
習地圖基礎知識之后,要將讀圖訓練貫穿在圖象教學的始終,長期堅持,逐步提
高。讀圖問題的設計,應緊扣主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最后提示規律和成因。
讀圖一般采取以下幾個步驟:(1)識別圖象類型,明確讀圖目的;(2)認識圖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認真讀圖,弄清問題;(4)自我檢查,相互交流讀圖結果;(5)師生討論得出結論。
用圖訓練——通過地理圖象教學,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運用地圖、地理圖表的能力;能從地圖上查找在課外閱讀、聽廣播、看電視接觸到的地名和國家,并熟悉它們,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能從地圖和圖表中分析、解釋一些地理問題和現象,以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用圖訓練可采取拼圖、游戲、知識競賽、討論會等多種形式進行。
五、搞好中考模擬訓練
對于地理來說,重點熟悉地區的幾套綜合練習是非常重要的。綜合練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綜合性,涉及面廣,難易度適中,可以很好的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整理和綜合概括能力,學會答題技巧,分析解題思路。經過學生練習后,老師加以批改,就能夠發現學生的弱點所在,在講評中就會有側重點和難點。講評試題一定要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根據主要的河湖、地形、地勢等特點來判斷某一地方,如告訴你南方地區周邊的地理事物或本區特有的地理事物,要你確定它就是南方地區。這樣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深發展,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應用。
六、注意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與教材知識的有機融合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除了應該學好基本概念、原理,還應該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應該把熱點、焦點的問題回歸于教材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教師要抓住新課程改革的契機,設置生活情境,將生活實踐中有興趣、有價值、與地理學科有關的問題,引進地理教學。這樣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將所學地理知識用于生活實踐。
七、結束語
學習不僅要有一個好的開始,更要有一個好的結尾。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講授和復習這兩個重要的過程,復習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在地理課程的復習中,針對不同的知識點選擇不同的復習方法,更要根據
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掌握情況等做高低有別、深淺不一的解答。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復習時,應牢牢記住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