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不住那份仰慕之情,買來了《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一書。
一讀起,竟舍不得放下。即使有時放下了書籍,心卻還在那里周游。就像那時讀昭君的一路修行系列。自己也覺得奇怪,怎么會對素未謀面的人如此癡迷,如此眷戀。后來越來越明白,原來他們的文字里有一個潛藏的自己。他們的課,他們的文,他們的經歷,他們的境界,他們的智慧,都在誘惑著每一個向往美好教育的人。
一.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在他清醒的反思里
肖特早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典范,但他總是在給自己雞蛋里挑骨頭,哪怕是課堂上的一句話,一個瞬間不妥當,哪怕是在別人眼里已經無可挑剔的完美,他總保持安靜的清醒。他會為自己偶爾的搶占話語權而自責,他會為自己沒有充分的引導學生而靜思,他亦會為自己沒有靈性的評語而愧疚,他更會為語文教學中的教育亂象而焦慮……安靜,是他的常態(tài)。也許正是靜帶給了他無與倫比的力量,衍生出不同于常人的教育智慧。
二.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在他耐心的等待中
公開課上,很多老師唯避學困生而不及,而肖特往往會把目光落到角落里內向自卑的孩子,即使可能有艱難的對話,甚至可能會沒有對話,他卻從不放棄。他有足夠的底氣喚醒孩子,有足夠的耐心啟發(fā)孩子,有足夠的溫和等待孩子。在漫長的時間里,他贏得了孩子丟卻已久的自信,他看到了孩子眼睛里的光芒,他做到了一位師者的儒雅和良善,他更擁有一顆金子般的童心。
在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慈悲,什么叫教育。那就是不僅僅為分數(shù)而“戰(zhàn)”,更要為那些不會為老師贏得榮譽和利益的孩子而“站”,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天,每個孩子都該有應得的尊嚴。“教師站上講臺,就不要奢望所有的成長都是一副姿態(tài)。”他是這樣想的,亦是這樣做的。
三.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在他“淺淺”的教學設計里
淺淺的教語文,看似淺,實則深。沒有花里胡哨的語文活動,沒有絢爛多彩的光電課件,沒有風靡全國的小組合作,只有輕輕地說,慢慢地導。問題不多,話語不多,環(huán)節(jié)不多,拓展不多,多的是師生間的對話,多的是適時的評價。在主問題上砸下去,一步一步地向前推動,一步一步地誘生深入,一步一步地落實言語,而一切,都來自于篤定的設計,來自于充分的自信,來自于學識的深厚。《湖心亭看雪》他抓住了“與”,他說這是孤獨者與孤獨者的感通,孤獨者與自然的感通。《孔乙己》他抓住了“店內外”,從“店內”到“店外”,孔乙己遭遇的都是無邊的薄涼,整個社會的病態(tài)就躍然學生心上。在他的課上,既有不事渲染的預設,更有精彩絕倫的生成。聽課《祝福》,他覺得應抓住“雪”,從眼前雪到文中雪,再到人物命運之風雪,最后拓展雪的思考。學生更能感受祥林嫂這個人物的悲劇命運,更能感受人生的苦難。作文課《好久不見》,五分鐘的備課,卻成就了永恒。好課不可復制,但我們有足夠的信任,相信他會越上越好,上出更多的美,更多的慧。原來,好課也是曲徑通幽的抵達。它可以有波折,可以有頓挫,甚至可以有停滯,但它卻在一直向前流動。它不是盆景,不是死湖,它是小溪,它是江流,它是大海。“碧波深處有珍奇”,只有帶領孩子們一步步走向思維和情感的深處,才有機會領略無窮的美景。是的,是這樣的!
四.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在他真正的尊重里
雖然是眾人仰慕的大師,但他從不高高在上,從不孤高自詡。似乎他的骨子里有無窮無盡的童心,他總能貼心貼肺地理解、悅納孩子。他沒有無盡的期許,他有冷靜的清醒,他只期待每一個和他相遇的生命都能昂起頭,站起身,找到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可以說,溫和,儒雅,是他最好的名片。他能俯下身子,他能微笑等待,他能點石成金,他能懂得、能包容孩子身上所有的教育問題。《讓掌聲“真”響起》就是最好的范例。他說:“掌聲里要有滿腔的熱情、真誠的愛心,掌聲外要有冷靜的頭腦、審慎的態(tài)度。”唯有真實,唯有深思,才能有真正的尊重。
五.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在他用心的享受里
一切美好都來源于“愛”。他愛父母,愛師傅,愛孩子,愛生活,愛一切的一切。他的筆端一直有父母的溫度,有師傅的囑咐,有孩子的未來,有美好的憧憬。正是這眾多的愛的凝聚,使得他對生命、對歲月、對教學有了細膩深厚的透悟。他享受和學生“望月懷遠”的聊天,他享受閱讀和音樂帶給他的靈感,他享受傾聽另一種聲音的震撼,他享受把自己教成孩子的單純,他享受和自然親密接觸的靜謐,他享受孤獨帶給自己的清醒,他享受和家人在一起時的其樂融融,他享受和孩子一起談詩寫詩的意境,他享受引導學生如何朗讀的愜意對話……一個真正懂得享受的人,才能帶領學生享受教育。一個愛意滿滿的人,才會讓更多的人學會愛。
原來,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就在肖特的心坎里。
而且,永久的,永久的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