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學反思
瀏覽次數:次 發布時間:2018-12-06 發布人:李慧
《狼》作為中學語文教材的“寵兒”,素來是語文教師案幾之上的“重點關注對象”。的確,從文言知識著眼,蒲松齡的《狼》,無疑是集聚詞類活用、句讀、一詞多義的典范之作。然而,就文章內容而言,本文故事性強,“狼”與“屠戶”的爭斗正切合著學生的閱讀趣味,能喚醒學生強烈的閱讀熱情,這對于改善素來“低溫”的語文課堂大有裨益;另外,從寓言的寓意把握為切入口加強當代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公民人格教育(提高學生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勇氣與智謀)也是以《狼》為文本的教學能生發的課程內容。但是,文本價值的相對廣泛性與課堂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使我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試圖突破文道分離抑或重此輕彼的現狀,謀求一種“魚與熊掌兼得”的古文教學的理想。現狀的客觀存在決定這是一條荊棘小徑,在艱難跋涉中,亦有幾點收獲,主要如下:
一、走出常規,在教學流程中文道滲透。
在流程設計中,我力求走出學習文言文的既定模式(作家作品介紹---字詞正音----字詞解釋、重點句子落實-----文章解讀------內涵思想),尋求一種文道結合的方式。在授課中,我在學生初讀文本時,根據學生的朗讀實際,當即糾正錯誤的讀音和句讀,在隨后的重點字詞的朗讀及句讀的掌握中,也都是“匆匆而過”,目的就是不想在“言”上涂下太重的“筆墨”。當然,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文言詞匯的積累是不能規避的一項語文知識的學習,為了更為“無痕”地達到這一目的,故我在疏通文意這一環節上這樣設計:故意打亂了根據課文內容繪制的六幀彩圖,讓學生根據書中情節及故事脈絡作出梳理。學生在此環節的表現中都很出色,但當學生在理由陳述時,我故意在一些涉及到重要文言詞匯的地方“刁難”學生,如:你是如何根據狗的狀態判斷這一幅畫在前一幅畫之后?學生的回答是:一只狼像狗一樣坐著,一只狼走開了。我便會緊接著追問:像狗一樣坐著,用簡潔的文言來說是什么?學生答:犬坐。于是我趁勢說:哦,犬坐,便是像狗一樣坐著,而不是狗坐著,所以其一犬坐于前,是不應該讀作“其一犬﹨坐于前”的,應該是“其一﹨犬坐于前(和學生一起回答)”當然,雖然設計這一環節是為學生理解文意服務的,但這并不代表本課的文言詞匯的學習到此就告終。在后面對狼狡黠的品讀以及對屠戶為什么能戰勝狼的探討中,當學生的回答涉及到重要的文言詞匯,教師便可有意識地進行適當的點撥。比如:當學生在對屠戶的勝利原因探討時,點到“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時,教師便“伺機”追問:哪個詞集中體現了屠戶的勇?學生答:暴,我繼續追問:為什么?學生答:突然站起來,沒有猶豫,沒有舉棋不定,顯而易見,“暴”的詞義就在“潤無聲”中“潛入”學生的詞匯庫中。當然,在這樣的字詞落實中,因為學生的“變數”很大,很難保證所有的重要字詞都能在新課的學習中“一網打盡”,不過,如果有“漏網之魚”教師便可以根據作業完成情況再進行補救。
值得強調地是,在文道結合的過程中,我主要是以“道”為主線,從“狼”的形象的品讀,到屠戶戰勝狼的原因探討,到寓意的理解,最后歸結于現實生活中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該具備的斗爭智慧。在“道”的層層深入下,旁顧到“文”的積累,我認為,對于故事性強、語言相對淺顯的文言文而言,這未嘗不是一條可取的解決“文道結合”的嘗試之路。
二、教師語言的“文言化”,營造文言對話的語境。
梁啟超曾經說過:語言的學習,最佳的方式是在語言的海洋中游泳。要學好文言文,如果僅僅當做一種“外語”來說,我想,它的效率是會受到質疑的。但是,如果“文言”成為了課堂中師生對話的語言,那么文言潛移默化地對學生語言的“入侵”便會快捷地提高學生的文言功底。何況,從“文言”到“白話”,本是一脈相承。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我的教學語言有意用文中的文言句子及文言詞匯,如:為什么狼會斃命于屠戶的屠刀之下?兩狼并驅如故意在何為?等等,當學生接受教師的言語信息時,是需要對這些文言詞匯進行處理的(由文言轉化為白話),而學生內在的處理過程毋庸置疑是對文言詞匯的再鞏固,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學生在慢慢的習慣中,用語言進行思維的載體已經變成為“文言”或者“半文半白”,當文言文課堂已進入這樣的“境界”,我想,文言文學習無疑已經是作為真正的國語學習進入到學生的語文世界,而不是僅僅作為一門交際語言的“外語”。
三、塑造公民人格,讓“道”跨越時代與時俱進
古人撰文,素來“文以載道”,道是古文當中的內核,蒲松齡的《狼》,作為《聊齋志異》之一者,必承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掠入骨三分”的曲筆之法,通過描狼“黠”之貌,實際是諷刺了像狼一樣的惡勢力的奸詐與狡猾,通過“屠戶”對“狼”的戰勝,實際傳達的是“正義戰勝邪惡”抑或“理想必將取代黑暗”的理想情懷,這是蒲松齡對他所處的時代的一種信念。時光流逝,歷史的車輪碾到今天,“狼”仍然是存在的,正如學生所言,敲詐勒索者是為“狼”藏獨勢力是為“狼”,就是啃老一族可謂也是“狼”也,對待這些危害社會、侵蝕心靈的“狼”者,樹立與之斗爭的信念,懷著必將戰勝的情懷,勇敢、機智地與之斗爭,恐怕這也是我們從這篇寓言性質的小說中所獲得的“成長雞湯”吧?我想,這也是當今公民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課!
“文道結合”誠然是一條文言文教學的理想之路,然而,初次的嘗試,也在清晰地告訴我:塑造它的完美形式絕非易事,它需要教者能夠在“文”與“言”中左右逢源,這對語文教師的教育智慧是一大考驗。教師如何在生成的教學資源中游刃有余、調配有度決定了課堂的生澀與成熟。在這一方面,這一節課還有諸多遺憾之處。
一、走出常規,在教學流程中文道滲透。
在流程設計中,我力求走出學習文言文的既定模式(作家作品介紹---字詞正音----字詞解釋、重點句子落實-----文章解讀------內涵思想),尋求一種文道結合的方式。在授課中,我在學生初讀文本時,根據學生的朗讀實際,當即糾正錯誤的讀音和句讀,在隨后的重點字詞的朗讀及句讀的掌握中,也都是“匆匆而過”,目的就是不想在“言”上涂下太重的“筆墨”。當然,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文言詞匯的積累是不能規避的一項語文知識的學習,為了更為“無痕”地達到這一目的,故我在疏通文意這一環節上這樣設計:故意打亂了根據課文內容繪制的六幀彩圖,讓學生根據書中情節及故事脈絡作出梳理。學生在此環節的表現中都很出色,但當學生在理由陳述時,我故意在一些涉及到重要文言詞匯的地方“刁難”學生,如:你是如何根據狗的狀態判斷這一幅畫在前一幅畫之后?學生的回答是:一只狼像狗一樣坐著,一只狼走開了。我便會緊接著追問:像狗一樣坐著,用簡潔的文言來說是什么?學生答:犬坐。于是我趁勢說:哦,犬坐,便是像狗一樣坐著,而不是狗坐著,所以其一犬坐于前,是不應該讀作“其一犬﹨坐于前”的,應該是“其一﹨犬坐于前(和學生一起回答)”當然,雖然設計這一環節是為學生理解文意服務的,但這并不代表本課的文言詞匯的學習到此就告終。在后面對狼狡黠的品讀以及對屠戶為什么能戰勝狼的探討中,當學生的回答涉及到重要的文言詞匯,教師便可有意識地進行適當的點撥。比如:當學生在對屠戶的勝利原因探討時,點到“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時,教師便“伺機”追問:哪個詞集中體現了屠戶的勇?學生答:暴,我繼續追問:為什么?學生答:突然站起來,沒有猶豫,沒有舉棋不定,顯而易見,“暴”的詞義就在“潤無聲”中“潛入”學生的詞匯庫中。當然,在這樣的字詞落實中,因為學生的“變數”很大,很難保證所有的重要字詞都能在新課的學習中“一網打盡”,不過,如果有“漏網之魚”教師便可以根據作業完成情況再進行補救。
值得強調地是,在文道結合的過程中,我主要是以“道”為主線,從“狼”的形象的品讀,到屠戶戰勝狼的原因探討,到寓意的理解,最后歸結于現實生活中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該具備的斗爭智慧。在“道”的層層深入下,旁顧到“文”的積累,我認為,對于故事性強、語言相對淺顯的文言文而言,這未嘗不是一條可取的解決“文道結合”的嘗試之路。
二、教師語言的“文言化”,營造文言對話的語境。
梁啟超曾經說過:語言的學習,最佳的方式是在語言的海洋中游泳。要學好文言文,如果僅僅當做一種“外語”來說,我想,它的效率是會受到質疑的。但是,如果“文言”成為了課堂中師生對話的語言,那么文言潛移默化地對學生語言的“入侵”便會快捷地提高學生的文言功底。何況,從“文言”到“白話”,本是一脈相承。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我的教學語言有意用文中的文言句子及文言詞匯,如:為什么狼會斃命于屠戶的屠刀之下?兩狼并驅如故意在何為?等等,當學生接受教師的言語信息時,是需要對這些文言詞匯進行處理的(由文言轉化為白話),而學生內在的處理過程毋庸置疑是對文言詞匯的再鞏固,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學生在慢慢的習慣中,用語言進行思維的載體已經變成為“文言”或者“半文半白”,當文言文課堂已進入這樣的“境界”,我想,文言文學習無疑已經是作為真正的國語學習進入到學生的語文世界,而不是僅僅作為一門交際語言的“外語”。
三、塑造公民人格,讓“道”跨越時代與時俱進
古人撰文,素來“文以載道”,道是古文當中的內核,蒲松齡的《狼》,作為《聊齋志異》之一者,必承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掠入骨三分”的曲筆之法,通過描狼“黠”之貌,實際是諷刺了像狼一樣的惡勢力的奸詐與狡猾,通過“屠戶”對“狼”的戰勝,實際傳達的是“正義戰勝邪惡”抑或“理想必將取代黑暗”的理想情懷,這是蒲松齡對他所處的時代的一種信念。時光流逝,歷史的車輪碾到今天,“狼”仍然是存在的,正如學生所言,敲詐勒索者是為“狼”藏獨勢力是為“狼”,就是啃老一族可謂也是“狼”也,對待這些危害社會、侵蝕心靈的“狼”者,樹立與之斗爭的信念,懷著必將戰勝的情懷,勇敢、機智地與之斗爭,恐怕這也是我們從這篇寓言性質的小說中所獲得的“成長雞湯”吧?我想,這也是當今公民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課!
“文道結合”誠然是一條文言文教學的理想之路,然而,初次的嘗試,也在清晰地告訴我:塑造它的完美形式絕非易事,它需要教者能夠在“文”與“言”中左右逢源,這對語文教師的教育智慧是一大考驗。教師如何在生成的教學資源中游刃有余、調配有度決定了課堂的生澀與成熟。在這一方面,這一節課還有諸多遺憾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