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效應(心理規律)帶給教育的啟示與幫助(一)
我們知道 ,人既然是社會性動物,與人打交道就是難免的。那么,知曉一些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心理規律)對人際交往就顯得很有助益,而且對于我們的教育工作,也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啟示。當然,這里的教育,包含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為期望效應,即由于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其暗示會傳達給學生,學生會受到鼓勵從而達到老師的期望值。這個效應同時也給家長們帶來了一定的教育啟示。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A組合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得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并找到食物。
于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示,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父母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 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因此,“羅森塔爾效應”
也被人們很自然地稱之為“期望效應”!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