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心預設,為生成留有時空。
精心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音樂課教學設計方面要將每節課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的事先策劃結合起來,構成“彈性化的教學方案”,并在教學方案設計中就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對目標設定一個“彈性區間”,這既是為了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考慮到期望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可能出現的差異。當然過程的設計也要有“彈性區間”,留足、留夠生成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成更為徹底,更為完美。否則,再精美的預設也只能停留在“設想”階段。
2.民主互動,為生成營造氛圍。
在民主開放的互動式教學關系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并經常主導某一時間的教學,它尋求學生主體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教學過程更多地表現為學生是問題的發現者、課程的創造者,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從而使教學常常打破教師預設的軌道和計劃,體現出創造性、靈動性和不確定性。由此不難看出,要想使音樂課教學達到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一,改變教學方式就成了當務之急。
3.激發矛盾,為生成搭建平臺。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識起因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一個事物能夠納入已建的圖式,稱為“同化”;反之,如果一個事物不能納入自己原有的圖式,就要調整改造已有的圖式,稱為“順應”。主體能再現客體,客體符合主體結構,這種狀態就是“平衡”。只有遠離平衡,才可能通過新的活動,主動建構起新的圖式,從而經過同化、順應又達到新的平衡。“音樂課教學內容既有與學生認知、音樂素養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并與學生原有認知、音樂素養水平不相一致的內容與學生發生碰撞,產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學生才會主動自覺地去建構(生成),學生的自我發展目標才能逐步實現”。
音樂教學是充滿歡樂、張揚個性的教學過程,雖然我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但我們每個音樂教師應該善于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要在預設中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學生,關注這群鮮活的個體,把時間留給學生,留給他們充足的生成性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也讓我們用自己的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