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2、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體特征。
3、 理清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
4、 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 通過反復朗讀,增強文言文語感,進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 通過復述及同學之間的互相點評,進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 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
學習作者刻苦求學,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八年級學生在一年多的古文學習中,積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識,本文除個別難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對作者經歷的生活,對其感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計教學過程,精心指導學習內容,力求做到凸顯個性,兼顧全體。從學生的方面來看,首先是要學會自主學習。無論是課前的預習、資料準備,還是課上的思考、回答。這些都要求每個學生能獨立完成大部分的學習任務。其次是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方法。對于疑難問題或者是開放性問題,要指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去解決。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復述法、討論法、質疑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示范朗讀帶
一、導入:
(刻苦求學的成語故事大比拼)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解題:(文前導語)
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作者簡介:(課文P179)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
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號潛溪,謚號文憲。浦江人(浙江義烏縣一帶),明初著名文學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為翰林院編修,他借口父母親年老,辭不就職,專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為江南儒學提舉,替太子講經,并在自己左右顧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年老辭官回鄉,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節)。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學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宋濂和劉基、高啟被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四、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1、分兩大組競讀,并互相指出對方讀書過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頓、重音、語速、語氣等)
2、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帶,要求聽讀。(注意上述幾個方面)
3、 齊讀。
4、 自主與合作:解決字、詞、句的意思.。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5、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以:以衾擁覆(用,介詞)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連詞)
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為,介詞 / 拿,把,介詞)
無從致書以觀 (來,連詞)
和:久而乃和 緩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謙和
冠:勇冠三軍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歲成年
請:戰則請從 請讓我
俯身傾耳以請 請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兩次
患: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擔憂
無凍餒之患 憂患
之: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的,助詞)
走送之 (代詞,指借的書)
蓋 余之勤且艱若此(不譯)
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其:門人弟子填其室 (代詞,代鄉之先達)
缊袍敝衣處其間 (代詞,代太學生)
而:足膚皸裂而不知 (表轉折)
久而乃和 (順承連詞)
生: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著
日再食 食:通“飼”,給飯吃
生: 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 熱水 今: 菜湯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嘗趨百里 趨:古:快步走 今: 趨勢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時 今: 或者
卒獲有所聞 卒:古: 最終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五、思考探究。
(一)文章結構:
第一段:總寫,突出勤奮
無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借書, 抄書:每
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 求師:從鄉之先達
為師嚴厲: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第二段:詳寫,突出艱苦
求學艱難——受人照顧
學習生活艱苦——樂以忘憂
第二段: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六、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講述)
七、熟讀課文,互讀、指名讀、等。
活動4【作業】背誦
十、背誦課文(課后練習3)
板書設計:
24,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幼時----嗜學---家貧---------借書---手抄------------遍觀群書
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求教---無碩師名人----趨百里叩問
-------俯身傾耳、色恭禮至
從師時----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