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ffchh"><bdo id="ffchh"></bdo></i><wbr id="ffchh"><table id="ffchh"></table></wbr>
    <ins id="ffchh"></ins>
      <video id="ffchh"></video>

        1. <u id="ffchh"><bdo id="ffchh"></bdo></u>
        2. 歡迎登錄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教師園地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園地
          高中教材中孫中山民族主義的階段解讀
          瀏覽次數:次      發布時間:2017-06-29       發布人:白文安

          孫中山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其思想對于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對孫中山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但是這些內容又分散于不同的專題之中,并且各時期又有著不同的時代特點。在其思想中民族主義的階段變化尤其明顯。從他1905年提出三民主義,到1924年新三民主義,其民族主義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反映了孫中山作為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思想軌跡的發展過程

          一、1894—1912年,孫中山提出的民族主義具有“反滿”的大漢族主義色彩。

          1894 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近代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 明確地提出了反對滿洲貴族的統治,建立漢族政權的民族主義思想。在1905年《民報》發刊詞上,孫中山把同盟會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孫中山在這里提出的民族主義是指反滿,即反對滿清王朝的統治。

          在其《民族主義》一書中,孫中山這樣講:什么是民族主義呢,按中國歷史上,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中國自秦漢而后,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民族由自然力造成,國家由武力造成,……中國民族主義已經失去,而且已經失去了幾百年。在文章《支那保全分割論》中寫道滿胡以異種入主中原……當入寇之初,屠戮動以全城,搜殺常稱旬日,漢族蒙禍之大,自古未有如是之酷也。山澤遺民,仍有余恨;復仇之念,至今未灰。”由此可以看出孫中山強烈的反滿思想即反對滿清王朝的統治。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志在推翻滿清政府,刺殺滿清官員,震懾滿清政府。甚至以漢民族擺脫滿清統治為目標,倡導關內十八行省自治,在清室退位后,孫中山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身份親自率領“國務卿士、文武將吏”拜謁明孝陵。在祭文中以興奮的筆調,強調了辛亥首義、清室退位光復中華大業的成就, 把自己擺在明太祖的事業繼承者的地位上,向“我高皇帝在天之靈”報告“光復漢室”的喜訊,并且說,能夠取得這一勝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靈”的啟迪所賜。顯然,在以孫中山為首的這批民主革命家看來,民國的建成這件事所具有的極為重大的意義,是在于結束了外族的二百六十八年的統治,也就是說,從此結束了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亡國史,光復了中華。公開祭祀明朝皇帝以此號召炎黃子孫,在當時來說,是必要的。因為當時中國的民眾,包括孫中山在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對于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關系,認識陷于混亂當中。實在是無法弄明白民主共和是何物,但是對于“反清復明”卻是很容易接受的。民族主義不是首先指向帝國主義,而是首先指向滿清,這在當時雖然具有大漢族主義的色彩,然而卻是最有號召力、最有鼓動性的革命口號。

          名聲顯赫、起過重大革命鼓動作用的《革命軍》,在這方面是一個突出的典型。鄒容一方面在振臂高呼:“掃除數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脫去數千年種種之奴隸性質”,同時他又深情地眷戀于“皇漢人種”、“漢唐衣冠”,憤怒地號召驅逐“公仇”“公敵”之滿人,“恢復我之祖國”。 他在推崇華盛頓、盧梭的民主主義的同時,又坦然地把自己看做是鄭成功、張煌言事業的繼承者,絲毫也沒想到鄭、張的保皇忠君態度與民主主義的信念有什么沖突。思想上存在著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的矛盾而完全不自覺的這種狀態,幾乎是普遍如此 。現在看來有很大缺陷的民族主義,在當時卻有利于發動群眾、團結同盟者,擴大革命陣線,它甚至會成為進行和完成民主革命所不可不同時解決的任務。

          二、1912年民族主義由反滿思想發展到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思想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開始站在建設國家的層面上重新思考民族主義, 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孫中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他提到,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孫中山想通過五族共和的思想來團結各族人民,使國內各個民族合為一個統一的大民族。五族共和后來發展到民族融合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族平等,具有進步意義,有利于團結各族人民,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但舊民族主義中五族共和民族融合這些民族平等思想都只是主張在五大族范圍內去實現,而不是指國內所有民族的平等,加上其是以漢族為中心的,所以帶有一定的大漢族主義傾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1921年,孫中山在《在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駐粵辦事處的演說》中說道,本黨尚須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務使滿、蒙、回、藏同化于我漢族,成一大民族主義的國家,讓其他民族同化于漢族,這也是明顯帶有大漢族主義色彩的。

          三、1919年—1924年民族主義發展到反對帝國主義,實現民族自決,各民族一律平等思想  

             191711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對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轉變產生了重要影響。孫中山認為,當時最符合俄國人民心理者,莫如民族主義”。正是因為俄國人民反對列強束縛的民族主義的興盛,使得俄國人民煥發出極大革命熱情,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瓦解了帝國主義的圍攻。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了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舉起反帝的旗幟。

             1919年的五四運動,對孫中山的觸動和鼓舞很大。使孫中山開始拋棄對帝國主義的幻想,認識到帝國主義才是侵略中國的罪魁禍首。從五四運動中也使孫中山看到了人民群眾力量的強大,認識到人民群眾可以成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力軍和堅強后盾。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孫中山注意到無產階級力量的發展。這些都促使孫中山對舊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并認識到自己一直堅持的民族主義思想必須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夠改變中國的狀況。

          在吸納世界近代民族國家的思想后,孫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國內各族而成一中華民族的思想:夫漢族光復,滿清傾覆,不過只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治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義,而為積極之行動,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吾決不久必能駕美歐而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為分界線,那么孫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標發生了一大轉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個強大、繁盛的中華民族的積極目標轉化。

          1924在對舊民族主義的大漢族主義反思的基礎上,孫中山認識到在多民族共同存在的社會現實下,想要建立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因此,孫中山接受了共產國際的建議,在其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中明確地提出了民族自決的思想,即贊同中國境內各個民族共同享有民族自決的權利。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宣布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同時表明國民黨敢鄭重宣言,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于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后,當組織自由統一的(各民族自由聯合的)中華民國,這都充分體現了孫中山新民族主義中民族自決的思想。民族自決思想是孫中山民族觀的一次進步和飛躍,它既體現民族平等的思想,也促進了全國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斗,為后世處理民族關系提供了思想經驗。

           

           

          常用鏈接:

          寧公網安備64010602000783號

          国产私人尤物无码不卡_久久综合无码中文字幕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樱花_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i id="ffchh"><bdo id="ffchh"></bdo></i><wbr id="ffchh"><table id="ffchh"></table></wbr>
            <ins id="ffchh"></ins>
              <video id="ffchh"></video>

                1. <u id="ffchh"><bdo id="ffchh"></bdo></u>
                2. 欧美华人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超麻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视 | 亚洲欧美午夜福利 | 婷婷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