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等災難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往往超出人們的日常應對能力,容易引發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情緒、生理、認知、行為等應激反應。
輕度應激反應的出現十分正常,我們可以稱之為心理失調,如急性的失眠,階段性的緊張、害怕、擔憂、憤怒、悲傷等,這種狀態大多較為短暫,一個月內能夠自行調節恢復,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干預。
那么出現應激反應后,我們該如何及時自我調試呢?


“心理震動”如何平復?


在通常情況下,地震過后,人們普遍會經歷一系列的情緒波動與心理反應,這些可以概括為: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情緒反應是我們面對巨大壓力時的正常反應。我們接納這些情緒,認識到它們的出現是合情合理的,學會通過適當的方式去表達和釋放,從而逐步走出困境。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調適:


照顧好自己

努力維持均衡的飲食習慣與規律的作息,簡單說就是吃好喝好睡好,每天為身體提供必要的能量與養分,能有效促進身心恢復,讓我們以更佳的狀態面對每一天。




說出自己的情緒

嘗試與親近的家人或朋友分享你的感受,這樣的交流有助于減輕心理負擔。此外,撰寫日記也能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的情緒狀態。通過這些途徑,我們可以更加積極地面對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做能掌控的事

我們時常憂慮于未來的不確定性,回望過去,發現我們眼前的現實與自己的預期也常常大相徑庭。這種心理層面的不安,往往根植于對潛在事件的過度設想,讓我們的思緒先行一步,將當下的自己籠罩在陰影之下。要有效緩解這種負面情緒,抵御焦慮的侵襲,關鍵在于采取“具體化”的策略。
具體而言,好好安排每天的生活,專注于你能夠控制的地方,做感興趣的事情,比如聽音樂、看書、做運動、寫日記、收拾家務等,通過投入一件具體的事情,增加對生活的確定感,獲得內心的平靜。


通過想象建立心理預防

閉上眼睛,就好像看自己主演的電影一樣,深入而細致地構思:假若地震突襲,我該如何迅速而有效地應對?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心理預演。它不僅使我們的心靈提前武裝,更在日常的閑聊中,一旦話題觸及地震,自動激活內心的準備機制,告知自己——我已未雨綢繆,清楚知曉行動方案,即便面對緊急情況,也能保持冷靜,迅速找到自我救援的出路。


學習心理放松的方法

當心慌的癥狀一直存在時,如果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這種感覺上,則會使得這種癥狀加重。此時,進行放松訓練可以有效緩解心慌癥狀。有意識地執行緩慢而深沉的呼吸,能夠促使身體逐漸松弛,心靈歸于寧靜。


學習相關知識

我們可以認真學習一些應對地震的常識,來幫助自己增強勇氣與信心。例如∶如何準備地震應急包,如何緊急逃生等等。


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總而言之

編 輯∶王 佳
審 核∶楊國祥
